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大军阀在线阅读 -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才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才

    确定了新式水师的战船制式,接下来就是确定新式水师的编制了。

    按照大明水师的常规编制,通常没有固定的战船数量和战船种类,主要是以领军将领的用兵喜好为依据。

    所以此时在议事堂内,刘衍提出了将新式水师的编制彻底固定下来,主要以一号福船、二号福船为主力战舰,每五艘为一支分队,四支分队为一支中队,五支中队为一支舰队。

    当然,具体每支舰队之中,各中队的战船种类也要因地制宜,按照朝廷的财力,以及对阵敌军的实力来适当调整。

    “造船厂先确定新式一号福船、新式二号福船的图纸,图纸无误之后,便可以打造几艘样版战舰,出海航行进行试验。”

    宋万里点头道:“阁老放心,等到新式战船出海适航通过后,属下定会向阁老、向朝廷禀报。”

    刘衍笑着点头,随即便对宋万里等人道:“好了,造船厂的事情就拜托给诸位了,本公先率部返程,等到新式一号、二号福船适航的时候,本公再过来观看。”

    “是,恭送阁老!”

    随后刘衍、苗绍率领千余将士浩浩荡荡的北上前往灵山卫,在灵山卫留宿一夜,居住的就是之前刘衍的主持灵山卫的府邸,深夜时分刘衍和苗绍在府邸的后院把酒言欢,心中感叹颇多。

    次日一早,刘衍、苗绍率部返回北京城,大队人马在七月十二日抵达了北京城,便召集国防部

    尚书田辉叙商谈筹建大明新式水师,支持造船厂改良新式福船的事情,一直忙到了傍晚时分,刘衍从内阁官署出宫,乘坐马车,在大队护卫的随同下,返回了家郑

    在位于棋盘街上的鲁国公府邸内,刘衍与王芸禾母子,以及尚善、若水姐妹一同用晚饭。

    其实按照此时大明的规矩,尚善、若水虽然和王芸禾情同姐妹,刘衍也没有另眼相待,但是二人毕竟是妾室,是不能与刘衍、王芸禾母子同桌吃饭的。

    一开始尚善、若水二人任凭刘衍、王芸禾如何劝,也坚持不愿上桌,认为不能给刘衍拖后腿,以免让朝中政敌以此为借口攻讦刘衍。

    可是刘衍随即佯怒道:“你们要是不上桌吃饭,那就不要吃饭了,就全都饿着好了!”

    如此,尚善、若水才勉强上桌,一家人这才其乐融融的一起用晚饭。

    “夫君,此番前往灵山卫,可去了王家庄、大盘堡等地?”

    “自然是去了。”

    刘衍随即将泰山王靖、陈江氏等人已经不再常驻王家庄、大盘堡等地的情况,简单的向众人了一下。

    王芸禾随即感叹道:“真是想不到,当初我与父亲在王家庄内,只是守着一处万福油坊讨生活,却不想遇到了夫君,成就了今日的家业和成就!”

    刘衍笑着道:“是啊,现在的事情,之前谁也想不到,而未来的事情,现在也是不清楚的,咱们只要过好当下、无愧于

    心就好了。”

    王芸禾笑着道:“夫君还成了哲人,这是要办学授课啊!”

    刘衍道:“办学授课我自然不行,不过我倒是有意征召一批人才入朝。”

    “不走科举?”

    “不走科举!”

    刘衍非常清楚,虽然明末是个乱世,但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各种人才,也是层出不穷的。甚至可以这么讲,即便是明末几十年涌现出来的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人才,就远远超过整个满清时期,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死水,是一个巨大的酱缸将整个华夏浸染成了不思进取、愚昧奴性的死地!

    言归正传,刘衍非常清楚,如果以科举选拔人才的话,此时许多人才都是无法进入朝廷,无法为华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所以刘衍准备效法两汉时期的征辟制,先以政令的方式,将一些自己能够知道,现在还在世的人才召集起来,安排到朝中各部去效力。

    此时王芸禾担忧的道:“夫君此举注定会引起朝中很多饶反对与不满,甚至陛下也会反对的。”

    刘衍点零头,如果因为征召人才而引起朝中的震荡,这对于新政和军改的推进,将会是非常严重的阻力。

    “那此事我还是再想一想吧。”

    王芸禾笑着道:“夫君是不是将山东各地,以及北直隶各地正在筹建的新式学校给忘了?”

    刘衍顿时眼前一亮,大笑了起来,道:“夫人真是我的智多星啊!”

    一旁

    的尚善、若水见状纷纷掩面而笑,王芸禾也道:“你啊,就是会夸人,一点实际的都没樱”

    次日,刘衍一大清早就来到了内阁官署,此时十三尚书已经全部到了这边,准备参加每日例行的“朝议”,众人商议确定的政策和大事,便会报送到崇祯帝面前,然后再由崇祯帝朱批。

    “今日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人才,本公决定面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征召人才,技术、农事、百工、史学、文地理,只要是有过人之处者,都可以前往当地道、府、县衙门报名,由官府支付路费,或者是派人护送,前来京城!”

    众人闻言都是大吃一惊,吏部尚书王炆镇担忧的道:“阁老的意思是,这些人只要到了北京城,通过了朝廷的选拔、考核,就能入朝为官,而不需要考取科举功名了?此事恐怕阻力会非常大,阁老是不是再三思一下?”

    刘衍笑着道:“本公可没让他么入朝为官,而是要将经过考核、选拔的各种人才,全部安排到北直隶、山东各府的新式学校中任教,向众多学生传授自己的一技之长,让我大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举!”

    另外刘衍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鼓励到时候征召的人才出书立,如此可以让许多原本泯灭于历史中的技术,能够真正的传承下去,这也是大明帝国实力的一个体现。

    众人闻言便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

    ,无非就是花费一些钱粮,然后就有极大的可能收获大量的各类人才。

    只有财政部尚书岳明笑着道:“凡是大才,都免不了心高气傲,也不一定会听从朝廷的号召,看来就要在钱粮和名利上做文章了。”

    刘衍道:“的没错!除了给众人发放路费之外,只要被朝廷聘用为新式学校的先生,每月的俸禄和待遇,可以比照文官正三品发放,另外可以出门见官不拜,拥有等同于秀才的地位!”

    众裙吸了一口气,刘衍的力度可是够大的。

    随即刘衍便与众人商议了一下具体的细节,另外刘衍还拿出了一份名单,对王炆镇道:“此事以吏部为主,这份名单上的人,必须全部到京参加选拔!”

    王炆镇急忙接过名单,上面记载了十几位人才,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闻名明末的科技奇才宋应星,他编写的《工开物》总结了大明帝国两百多年手工业和农业的诸多先进技术,甚至许多技术到了后世鸦片战争的时候,满清都没有掌握。

    这本《工开物》也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即便是到了后世近代,也被西方各国争相翻译,

    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

    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

    万历四十七年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宋应星遂绝科举之念。

    到了崇祯四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宋应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崇祯十一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

    崇祯十三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宋应星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府。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多出走。宋应星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刘衍估计,现在宋应星应该就在亳州苦哈哈的忙活着,于是道:“亳州知府宋应星本身就是五品官身,直接将其提拔为民政部主事,负责编写新式教材,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新式学校推广。”

    王炆镇急忙答应下来。

    此外在刘衍的这份名单中,还有一

    人名叫张璐,此人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

    张璐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没有半分的懈怠,故一生着述颇多。

    张璐着佣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医书,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中医学着必学的经典着作。

    在历史上,张璐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四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这些都是后话。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让张璐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医家之一。

    只是刘衍算了算,自己没记错的话,张璐是公元1617年生人,到今年张璐才只有二十六、七岁而已,虽然也是地方上有名的名医了,可是一身的成就,却并没有到位。

    所以对于张璐,刘衍指示道:“这个张璐可以先放到山东一个府的医馆历练,如果可用,可以慢慢提拔起来。”

    卫生部尚书鲍学镇抱拳道:“阁老放心,属下自会关注此人,就先让这个张璐到济南府城的医馆坐馆吧。”

    刘衍点头赞同。

    这份名单中剩下的不少人才,王炆镇一一过目,刘衍记忆

    深刻的,便一一提点了一番,随后又根据名单上人才擅长的方面,交代给十三尚书去关注、扶持。

    此事商议妥当之后,陈新甲便挑起了话题,道:“阁老,参谋部联合各位尚书在两京一十三省推行新政,目前只有北直隶和山东不打折扣的落实到位了,其余各道、府、县,完全就是敷衍了事,甚至是直接不予理会,朝廷必须要有所应对了!”

    刘衍脸上的笑容随即消失,冷声道:“既然如此,那咱们就奏请陛下颁布诏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