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1980我的文艺时代在线阅读 - 第840章 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

第840章 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

    第902章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

    今年的春节来的晚,元宵节过后已经是三月了。

    春寒料峭,人们的冬装尚未脱下。

    1999年第3期《当代》悄悄的摆到了书店的书架上,这么多年,这份刊物陪伴了无数读者的成长,很多忠实读者早已养成了习惯,在刊物上市的这天上午到书店或者书报摊来买上一份《当代》。

    而在今天,各地书店里和书报摊上购买《当代》的读者尤其的多。

    书店的售货员们又或者是书报摊的老板们对这种现象没有丝毫奇怪,因为林为民的新小说发表了。

    《李建国》。

    一个极其朴素的书名,也是小说主角的名字。

    很多看到这个书名的读者第一眼都很纳闷,林为民怎么会给小说起这么一个朴素又普通的名字。

    李建国,在五六十年代这个名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学校里的房顶塌了砸倒的学生都可能有两个叫这种名字的。

    但这毕竟是林为民的新小说,读者们可不会在书名上纠结太长时间,一睹为快才是最重要的。

    《李建国》的篇幅很长,它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定上虽然借鉴了《人世间》,但并不是《人世间》那种全景式的写作手法,整部小说只有一个真正的主要人物――李建国。

    李建国的一生贯穿了新中国的各种大事,很多人读着读着也渐渐的明白了过来,这部小说与其说是讲一个叫李建国的男人的故事,不如说是讲述新中国的发展史。

    李建国,读了小说之后这些读者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名字的含义。

    小说主人公所面对的那些苦难,似乎也代表了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国家所经历的一切。

    小说读到后半段,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剧情跌宕起伏,逐渐兴起了一种波澜起伏的壮阔。

    最后读到97年老人家去世、香江回归,新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这个时候主人公已经年近不惑,前半生的苦难都已经过去,生活也和国家一样逐渐顺遂起来。

    可一纸下岗通知,却打碎了李建国的美好生活。

    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无数的悬念被停顿在这里,令众多读者读完不禁掩卷怅然若失。

    小说写的是真好可怎么没写完呢?

    很快,读者们的怨念化作一封封来信飞进了《当代》编辑部,收到读者来信的编辑们却是喜笑颜开。

    “读者们的反响很强烈啊!”

    杨新兰看着成堆成堆的读者来信,有一种幸福的烦恼。

    “能不强烈吗?这可是董事长的新小说啊!”

    姚淑芝在说“董事长”这三个字的时候,音咬的很重,生怕别人听不出来她语气中的戏谑和调侃。

    “大家的评价都很高。”杨新兰翻着读者来信又说道。

    祝昌盛这时抬起头,说道:“国内的读者们还是更偏爱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的受众也是最广泛的。为民这次的创作可以说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极其史诗气质,而且你们不觉得吗?他这部小说和《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新兰拍手说道:“没错,确实有些类似。不过《李建国》跟《阿甘正传》还是不太一样,阿甘的那种经历有点浅尝辄止,李建国的每段经历可都是跟共和国的成长关系密切啊!”

    “可是……”祝昌盛用钢笔笔帽敲着桌面,“这小子上部就写到97年了,他下部怎么写啊?”

    闻言,编辑部的众多编辑们陷入了苦思冥想。

    “为民的这种写法确实出人意料,再往下走肯定是未来的时间线了,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跑偏到科幻那里去了,破坏了读者的代入感。”

    “不好写啊,反正以我的经验看,这种处理方式太容易踩坑了。”

    “这么写风险确实是大,不过好处也很明显啊,只要写成了,几乎是立成史诗,《白鹿原》在它面前都是小弟。”

    大家兴致勃勃的议论着《李建国》这部小说。

    邹昌义问道:“这小说下部什么时候交稿啊?”

    大家互相看了看,“好像没听老贺说过啊!”

    姚淑芝啧啧说道:“瞧瞧,人家当领导的就是有特殊待遇,光有个上部老贺就敢发,下部还遥遥无期呢,这要是一年以后再发出来,读者们还不得把编辑部给掀了?”

    她脸上的幸灾乐祸根本压抑不住,“反正过年的时候,我是没听说他手里有写东西。”

    众人哗然。

    那岂不是下部还没动笔?

    这是真打算照一年来啊!

    在《当代》编辑部讨论着关于《李建国》下部的创作进程的时候,林为民正在接受张朝阳的感谢。

    去年年末,张朝阳来找林为民讨论搜狐融资的事,林为民除了催促他赶紧上市,还提醒他抓紧时间把登载新闻业务资格给办下来。

    可这玩意是国务院管的搜狐压根没那个能力搞定这种事,张朝阳这个CEO就更没办法搞定了,他只能向林为民求助。

    国文集团是搜狐的股东,尽管股份经过了两轮稀释有所降低,但现在仍是仅次于张朝阳和高盛银行的第三大股东,这点小忙林为民是肯定要帮的。

    打了两个电话,搜狐的登载新闻业务资格轻松搞定,年后这几天搜狐刚拿到资格,张朝阳这不立马就上门来表示感谢了吗?

    林为民的帮助再次让张朝阳意识到搜狐有了国文集团这个股东将为他们在国内的发展提供多大的助力和帮助。

    高盛管国外上市,国文集团管国内发展,这一外一内,搜狐简直是如虎添翼。

    “过年的时候没敢上门打扰您,晚上我请您吃个饭吧。”张朝阳表示完感谢之后,对林为民发出了邀请。

    林为民瞧着张朝阳的表情,说道:“有事说事!”

    张朝阳露出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您。”

    “是这么回事。我们不是着急要上市吗?高升那边已经在帮我们铺米国的路了,国内这边得我们自己搞定。

    搜狐是互联网企业,要上市得先搞定信息产业部,赵之国您认识吗?”

    林为民摇了摇头“不认识,干嘛的?”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

    “专管你们这摊事的?”林为民问。

    张朝阳点头,“他和新浪的关系挺不错,见了王志东比见我高兴多了。”

    张朝阳这句话说的,有点像小学生找老师告状。

    “我打个电话问问。”

    林为民并无顾忌,拿起电话当着张朝阳的面便打了起来。

    他打了好几个电话,才终于问到有人认识赵之国。

    张朝阳听着林为民打电话,心中充满了震撼,这么一会儿功夫打了三个部委领导的电话了,瞧林老师的语气神态,毫无与领导打电话的拘谨,态度轻松写意,显然关系是极其熟稔的。

    “好好好,谢谢领导,回头请您吃饭。”

    林为民放下电话,对张朝阳说道:“明天晚上有空吧?”

    “有空有空!”张朝阳忙不迭的点头。

    林老师托人情约到了赵之国吃饭,明天他就是爬也得爬去啊!

    “林老师,又给您添麻烦了。”

    林为民摆了摆手,“这话就别说了。”

    “明天晚上您……”张朝阳犹豫着问道。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明天我也去吧。”

    张朝阳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有您在我就放心了。”

    翌日傍晚,张朝阳在中国饭店宴请赵之国。

    赵之国是个学者型干部,气质儒雅,今天他能来赴约,其实已经表达了一种态度,所以跟张朝阳聊起天来,气氛十分融洽。

    宴请进入尾声,林为民朝赵之国敬酒。

    “赵局,搜狐的事就拜托您了!”

    赵之国举杯,“林老师,您客气了。”

    张朝阳也紧跟着陪了一杯酒,他内心非常清楚,平时的赵之国可没有今天的平易近人,今天这件事能成,赵之国都是冲着林老师的面子。

    又过了一周多时间,搜狐正式获得了产业信息部的批准,可以赴米上市。

    走到这一步,搜狐赴米上市国内这一段路程算是已经扫除了国内的全部障碍,接下来的时间就看高盛银行在米国那边的cao作了。

    距离搜狐进军纳斯达克,完成敲钟仪式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这些天时间里,《李建国》在国内文学界所引起的反响已经越来越大。

    虽然小说只发表了上部,但林为民在创作的时候非常注重整体结构,单看上部的内容,依旧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大长篇。

    并且小说文笔卓绝,格局恢弘壮阔,堪称是一部雄奇的史诗之作。

    四十七万字的内容洋洋洒洒,以主人公李建国这个普通人的视角的将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其中,表现出了中国人在艰难困苦的人生挫折当中所特有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

    在这段时间里,《李建国》收获了文学界无数的好评,也让评论界为之欢呼雀跃,新闻界为之惊叹不已。

    八十年代以来,能引起文学界、评论界和新闻界轰动的作品有不少,如《霸王别姬》《平凡的世界》《古船》《尘埃落定》《白鹿原》……

    但能像《李建国》这样,让所有人为之叫好、不吝溢美之词的作品,却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哪怕是《白鹿原》也依旧会为某些人诟病“历史观”和“QS描写”的问题。

    可在《李建国》的身上,这些人似乎是觉得任何褒奖也不为过,铺天盖地的赞美如同潮水一般向林为民涌来。

    让即便是早已宠辱不惊的他,在面对如此汹涌彭拜的美誉也有些受宠若惊。

    读者们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更是无以复加,刊载《李建国》的第3期《当代》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便卖出了300万份的销量,并且销量每天仍在以数万份的速度在增加,似乎有打破《当代》历史销量趋势。

    读者们的热情比之文学界、评论界和新闻界丝毫不逊色,甚至更加澎湃。

    无数读者给《当代》编辑部写信来表达这部小说的喜爱,林为民也因此受到了无数的表扬,再也不复《明天别再来敲门》发表时被过街喊打的情形了。

    甚至有不少激进的读者在给《当代》编辑部的来信当中,将《李建国》形容为:

    半部《李建国》,一部中国史。

    如此盛赞,充分说明了读者们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