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七嘴八舌论根源
通过和职工们不断沟通,姚远还真获得了不少带领大家自救的办法。 先,他就改变了把所有用不着的设备都卖掉的想法。 过去的时候,矿机的生产车间,好多都是不挣钱的,而且开工越多,亏的就越多。 对这个怪现象,姚远过去也做过一番调查研究。 为啥南方一些小厂子,干出的产品价格那么低都有钱赚,而到了矿机,产品卖同样的价格不但不挣钱,反而赔钱呢? 当时他总结出的经验是,南方设备先进,加工成本低。还有,就是南方那些小厂子,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一个家庭就干产品的一个部分,容易掌握技术,也容易迅熟练工艺,找到最低成本的加工办法。还有,就是这种家庭作业方式,大大降低了管理费用。 可要这么说的话,那工业加工将来的趋势,岂不是要废弃工厂化,逐步走向家庭化作业,这不回到原始时代了吗? 尽管还有很多的疑问,可事实就在那里摆着,他也没法进一步去搞明白。 通过和职工交谈,他搞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责任心。 干部只想自己的利益,就不会过多关心产品会不会盈利,也不把心思放到生产管理上。 在车间生产过程中,他们往往在当中夹带一些私活让职工干。这些私活是不走车间账目的,干活用的水电、人工费用,甚至是材料费用,就都算进了公活当中,从而提高了公活的成本。而他们呢,仅仅是给干过私活的工人一点辛苦费,剩下的钱,就都揣进自己腰包里去了。 最厉害的车间,不走账的私活和公活的比例能达到一比一,也就怪不得当时生产车间的费用成倍地增长了。 工人呢?对干部这种损害公家肥了自己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心里有气,也不会想着为工厂节省成本。 就拿锯床下料做例子,一段圆钢,加工一个工件,如果锯床下料工整的话,留五毫米的余量就够了。可是,大家不想费那个事去仔细找正,就得考虑下料截面偏了,余量不够的问题。于是,原来留五毫米余量,现在就得留十毫米,这都是成本,都是钱呀! 还有,车一个工件,需要直径四十毫米的圆钢吧?材料员为自己吃回扣,去买便宜的,小厂生产的非定尺圆钢。那个圆钢质量,和大厂的定尺圆钢比起来,就差了很多了,圆度也不行。 这样,原来需要直径四十毫米的圆钢,现在就得买四十八毫米或者五十毫米的了,这也是钱! 再有,车间质检没有责任心,一个工件加工废了,也不问原因,不看是不是还可以利用,直接报废扔掉,就算完成任务了。 好多废掉的工件,是可以挽救回来,只重新加工一下就可以,不用报废的。就算报废了,还可以做其他小一些的工件用,可以回收再利用啊,这也是钱! 另外,技术人员没有责任心,从来不考虑工件的用途,只按着书本上教的,把加工工艺有用没用的排一遍,这其中有好多工序和加工工艺,根据产品用处不同,都是可以省略的,这还是钱! 类似这样的弊端,实在是举不胜举!这样子去对待工作,就算不计算管理费用,这成本也高的吓人了! 如果大家都有责任心,把这些成本降下来,人家能干着的产品,咱们也能干着。 而且,有去过南方打工的职工就告诉姚远,南方的那些加工作坊用的设备,并不比矿机先进,好多连皮带床子都还在用! 为啥他们放着新设备不买,喜欢来咱们北方,买北方大厂里淘汰掉的设备呀?这不明摆着吗?他们的加工手段,根本不是靠什么先进设备! 再说了,他们都是农民工出身,真用先进设备,他们会用吗?就算会用,他们连尺子都量不准,能加工出高精度的产品来? 大家就这么坐着闲扯,就把姚远心中那些疑问给扯开了,也把他的信心给扯出来了。 看来,所有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工厂干部身上。他们先作风败坏了,只想着为自己捞钱,根本置工厂利益于不顾,造成了矿机大量的资产变相损失。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硕鼠一般的盗窃和挖墙脚,让矿机迅垮下来。 职工们看着心里有气,也不好好负责任地工作,造成二次浪费。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再大的家业都不够这么造的! 如果他能在管理人员任用这一关上把住,把管理人员置于职工监督之下,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就完全可以避免浪费和损失,干私活在他这里,就想都不要想!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步,他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那么,那些被美美那边淘汰掉的设备,还是完全可以挥余热,创造效益的。 他就和大家商量,把美美用不上的设备,再一次分类组合,弄个机加车间出来,绝对没有问题! 只要成本可以降下来,推销自己对他来说也不是难事,不怕找不到活干。 还有,大家有责任心了,这些个出主意的职工里面,也不会缺乏管理人才。管理上,他是内行,完全可以再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管理人才来呀! 于是,这再次清理调研剩余设备,组建机加车间的念头,就在他脑海里慢慢清晰。 那么,有了新的加工单位,是不是可以围绕着这个新加工单位,再组织一套管理班子,同样创造利润呢?完全可以! 在工厂管理方面,姚远是内行,可以做的有条不紊。 先,他就跟那些小组长们商量,先搞个生产部的架子,组织起一批人来,清查设备,测量精度,建立设备档案,把不同性质的机加设备分开,根据加工性能,分成几个车间,先形成机加工能力。 关于这个生产部的管理班子,姚远和职工们商量,采用招聘和大家推选两种手段。 先把生产部负责人,也就是经理的位置,通过推选的办法给定下来。然后,哪个岗位需要什么人才,再由经理参与,由全体职工自荐,从自荐职工中择优录取的办法,选取合适的人员。 别瞧不起这些职工,他们在工厂里工作许多年,对工厂的运作还是十分熟悉的。这些主意,大部分是职工们想出来的,姚远只是在最后总结。 职工们并不盲目。按照大家放心的原则,大部分人愿意推选马友宝当这个生产部经理。 马友宝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好抱打不平,也喜欢和职工们在一起拉呱。平时不管是在厂里还是在宿舍区吃饱了饭出来遛弯,他身边总能围着不少人,对他讲自己遭遇的不平事。他会开导人家,还能帮人家出主意,实在不行还能替人家出头,找领导或者上级讲理。 那天上午,大家集体来找姚远论理,大家也是把马友宝推在前面。 马友宝在职工当中,早就很有名了,所以姚远会认识他。 同样,当年姚远在矿机清洁队扫大街的时候,也和这个马友宝一样,喜欢为大家出头,两个人当时可以说是惺惺相惜。 可是,马友宝只是一个木型分厂的木型工,对生产管理一窍不通,他自己都认为自己不行。出头露面,找领导讲理可以,真让他去搞生产,那就耽误事了。 在姚远的办公室里,马友宝听着大家要他出来担任经理,两只手拼命地乱摇。 “我胡说八道,找人家的毛病行,让我去管工厂,我知道什么呀,这不瞎胡闹嘛!” 姚远就严肃了说:“马师傅,管理这种事,谁都不是一下就能会,都是慢慢在实践中学会的。我姚大傻当初就是一个扫大街的,现在不一样能当总经理,弄出俩公司来吗?” 马友宝就摇头说:“大傻,我和你不一样。你虽然扫大街,可你爹你妈都厉害呀,你光跟着他们学就行了。你在矿机那阵子,就是厂里有名的能人了,啥不会呀?好多车间设备坏了修不了,不还得请你去修吗?我是真不行。我怕把这个经理接下来,到时候给你,也给大家耽误事,就对不起大家了。” 姚远说:“马师傅,啥叫行,啥叫不行啊?在我看来,大家伙儿信得过你,你能为大家伙儿服务,心能放直,这就叫行!那些有本事能管工厂的,大家还不信他呢!大家不信他,我凭啥用他?” 这时候,就有个组长出主意说:“马师傅自己管工厂,的确是有些不合适。要不,傻哥你给他配俩懂行的,让他监督着这俩懂行的干?有马师傅监督着,估计别人也不敢耍坏心眼儿。” 大家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姚远也觉得可行。有马友宝在一边看着,那俩懂行的就不敢动歪心思。再说,他自己就是行家,也能从日后的生产数据中,看出问题来。 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谁能给马友宝当副手。 先,就是原来大件分厂的厂长林清华,这个人懂机加,脑子活,当初大件分厂还是盈利的,工人也能出工资来。 可是,这个人也干私活,据说也弄了不少钱。但总体来说,他胆子不大,是在保证工人出工资来的情况下,才谋私利的。这在矿机就算好干部了。 然后就是大修分厂的董云了,这人和林清华差不多。机修分厂没有活干的时候,他亲自跑出去给工人找活干,把工人们安排到其他企业里去挣钱,让工人吃上饭。 但他也不是白干,工人们去外面挣钱,他从当中抽分成,也为自己谋了不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