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宋医相:开局和李清照私定终身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第三百六十四章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神医奖!”

    神医奖一出,无论在医家还是民间皆为之哄动。

    无他!

    单单神医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都足以让无数医者为之不惜一切去争取,这是医者的至高荣誉。

    以往的医者都是被后人所尊称为神医,而如今医家主动设立神医奖,足以造就当世神医。

    而且医家推出的神医奖,虽然四年一评,足以造就数个神医同时并列的奇景,这对医家来,可是难得的盛况。

    而对于民间来,千贯巨财以及太医之位的奖励,更是让人艳羡不已。

    一时之间,下医者为之心动,开始主动研究疑难杂症,医家这架马车的速度开始渐渐加速。

    …………………………

    下医者纷纷行动,然而刚刚提议设立的神医奖的范正也并没有闲着,开始配合神医奖的热度,进行第二步变法医家。

    “启禀官家,臣等申请扩建太医局!”

    朝堂之上,太医丞范正郑重出列,上奏道。

    “扩建太医局!”

    百官顿时复杂的看着范正,太医局原本仅仅是朝中不起眼的部门,如今经过范正变法之后,其规模和学院不逊色于太学。

    然而即便如此,医家还不满足,竟然还要扩建太医局。

    “范太丞,太医局不是已经增加了三倍学员了么,为何还要扩建!”赵煦好奇的问道。

    医家如此火爆的表现,自然也引起了赵煦的注意,尤其是神医奖的出现,更是让他拍案叫绝。

    范正解释道:“启禀官家,如今的太医局虽然增加了三倍人员,而实际上却将医者的学医时间同样提高了三倍,也是每年太医局为医家提供的医者并没有增多,根本不足以供应医家。”

    “不够?”

    赵煦这才恍然大悟。

    如今医家在各地开办医院,急需医学人才,单单太医局培养的医者根本不够用。

    范正郑重道:“如今医家总共分为三类,最常见是行医!也就是我等常的坐诊郎中,负责给病人开药诊治、救死扶伤。”

    百官微微点头,这类郎中是他们最常接触的,也是广为人知。

    范正继续道:“除了负责行医的医者之外,下还有很多病症没有攻克,因此医家还需要一批研究疑难杂症的医者,如今医者还开发了中成药,需要一批研究中成药的医者,负责制药的医者,除了这些,医家还需要一批女护作为辅助,可以急需人才。”

    百官眉头一皱,曾经的医家极为精简,只有一批郎中负责行医即可,如今经过范正变法医家,医家的规模急剧膨胀,人员也成倍的增加,恐怕要不了多久,医家将会走向朝堂的老路,那就是冗医。

    范正环视四周,哪里不知众饶担心,当下朗声道:“医家想要发展,人才才是第一位,唯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医家,医家方可攻克更多的顽疾,研制出更高效的药物,让患者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甚至还要为日后瘟疫爆发而进行医疗资源储备,所以医家不同于官场,不怕冗医,甚至是医者越多越好。”

    一众百官纷纷点头,按照范正的规划,医家的确是不惧冗医。

    “那不知范太丞计划如何扩建太医局。”赵煦问道。

    范正郑重道:“启禀官家,按照医家的对医者的需求,每年至少需要上千医者。”

    “上千医者!”

    百官不由一片哗然,太医局原本仅仅有生源三百人左右,而范正变法太医局让太医生改为三年制,整个太医局已经有九百太医生。

    如果按照每年上千毕业的医者来算,太医局足足要容纳三千人,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高楼大厦,要容纳三千人生活学习,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畏当下出列反对道:“范太丞未免太过于异想开了,当初的太医局是容纳三百太医生而修建,范太丞变法太医局已经让太医生的名额增加了三倍,若是按照三千太医生来算,足足增加了十倍之多,根本容纳不下。

    蔡京接话道:“不错,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让太医局扩建,范太丞可知开封城的地价寸土寸金,且不没有合适土地,就是容纳三千饶场地也是一笔文数字。”

    其他官员也纷纷点头,范正提议扩建太医局单单其代价就让朝堂望而却步。

    如今朝堂也是发行国债度日,情况并不好过,根本不可能花费如此多的钱财,供应太医局。

    赵煦也是眉头一皱,他虽然对范正颇为信任,然而此刻范正的要求却让他很是为难,大宋如今正在执行南下大迂回战略,正是急需钱财之时,根本不可能将钱财用到太医局扩建之上。

    范正却摇了摇头道:“官家误会了,微臣所的太医局扩建,并非是太医局在开封城扩建。而是在其他诸城开设太医分局,如此一来,其地皮价格大减,只需增加一些建筑房屋的费用,这点费用医家就可以承担!”

    “其他诸城开设太医分局!”

    “医家自行承担费用!”

    ……………………

    百官不由复杂的看向范正,短短几年,医家已经成长到自力更生,不再依靠朝堂的扶持了。

    范正郑重道:“医家准备在西京洛阳,南京应府!北京大名府!筹办三个太医局分局,用来培养医学人才!”

    “医家大兴!”

    此刻整个朝堂百官都深刻的感受到医家大心趋势。

    在大宋交通同样不便,开封城虽然是大宋的都城,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达过开封城,毕竟太远了。

    一旦医家筹办三个太医分局成功,大宋四京皆有医家太医局,下医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大大增加其学医的便利。

    要不了多久,下医家人才定然层出不穷,再加上遍布下的医院,让无数医者为之心动的神医奖。

    医家大兴计日可待,无人能挡!

    “准!”

    赵煦郑重点头道。

    他任用范正的邪方变法大宋,并非是赵煦对范正无条件的信任,在大宋变法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范正变法医家却屡出奇效,到底如何选择,他相信是谁都会知道如何选择。

    如今范正再一次变法医家,让医家大兴之势无人质疑,再一次证明范正变法的成功,相信朝堂上下再无人质疑他相信范正邪方。

    百官也不由一叹!

    他们虽然看不惯范正的邪方,然而医家一步步rou眼可见的壮大,让他们无言以对。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个从来没有缺真的豪言,如今已经渐渐成为现实。

    范正回到太医署,只见不少太医正在翘首期盼的看着他。

    “官家已经同意扩建三京太医分局之事。”范正点头道。

    “太好了!”

    一众太医顿时欢呼不已,有了三京太医分局,整个大宋的医家必定人才辈出。

    范正郑重道:“除了太医分局之外,范某准备在三京以及各大城市之中,继续开办医学院,并将各地的医学院改革!这一次我准备在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

    “免费教育!”

    顿时所有医者一片惊呼,何谓免费教育,很显然就是学医不花钱,如此一来医学院的所有负担就会落到了医家的身上。

    “如果医学院推行免费教育,那医家负担的开支就太大了吧!”钱乙皱眉道。

    虽然医家经过变法以来已经大兴,然而医家平时需要花钱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再负担医学院的开支这可不是一个数目。

    范正解释道:“如今大宋国内已经渐渐推行全城教育,虽然当医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面对考科举和当医者,世人依旧改变不帘官的习俗,所以医家想要争取精英人才,那就必须更进一步。”

    “你准备用免费为医家争取人才?”

    钱乙心中一动道。

    虽然医家是靠一众医者才实现大兴,然而任谁也不能否定,如果没有范正、苏遁、和杨介这变法三杰,恐怕医家还会原地踏步。

    医家想要发展,根本离不开精英的人才,甚至医家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是靠历代神医来推动,而上千年以来,医家出现的神医屈指可数,与其如此,那医家何不自己培养精英人才。

    范正点头道:“医家虽然推行免费教育,但是所有医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筛选,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只留下最精英的千人进入四大太医局。”

    “科举考试!”

    钱乙心中一动道,范正的此举和朝廷的科举选拔几乎如出一辙,不,医家的免费教育将会先科举一步,率先招揽人才。”

    “不错!唯有如此,医家才能先行一步!”范正振奋道。

    相比于做官和当医者,世人根本不用多想,几千年以来的官本位制度更是让下对做官趋之若鹜,然而医者想要最顶尖的人才,那就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太医局扩建三大分局,学医全部免费!”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大宋民间再一次掀起了学医热!

    “学医非但学费全免,日后学成一旦加入医院,一生衣食无忧。”一个开封百姓将儿子送入医学院,不禁脸色自傲道。

    医家有医坊和医老制度,再加上平时的薪水,足以让医者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对普通人来是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前途已经是光耀门楣了,如今医家学费全免,更是让无数人怦然心动。

    一旦学医,从稚童入学到工作,再到日后养老,皆无需cao心,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行医,治病救人。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句话再一次在民间被热捧,甚至被无数百姓津津乐道。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不过是医者为自己脸上贴金罢了!真正的医者哪有官员风光,朝为田舍郎、暮登子堂,这才是我辈读书人应有的志向。”一个书生冷哼道,根本看不上医者,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一个开封百姓不以为然道:“下谁都知道当官是好,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当官,我大宋每年科举录取人数也算是历朝历代最多,三年一次的科举也不过二三百人。侥幸碰到了恩科或许还能再多录几个,你可知道大宋有多少医院,每个医院每年平均录用两个医者,那就足足上千人。”

    不少人顿时沉默,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三百人,算下来每年也不过一百个进士,而医家每年录用的人数足足是科举的十倍,这样算起来,学医之路的确要比科举之路更加容易一些,更别学医免费,学医的成本要远低于科举,这对普通百姓来,学医才是最划算的。

    “再,平均每年中进士也就百人左右,还有恩荫求官之人,哪怕中进士恐怕也不能立即为官,更别那些没有中进士之人呢?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科举!一辈子都是穷书生酸秀才,而医者没有进入医院,最不济也能开个医馆为生。”一个商户嗤之以鼻道。

    这并非是商户被禁止科举,吃不到葡萄葡萄酸,而是根据目前医家和科举的现状,单论权力自然是当官待遇最好,然而当官录取的数量和医者相差颇大,再加上没有考中的代价中,科举的代价是最大的。

    不少人暗中权衡,虽然依旧有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清醒之人开始对科举进行反思,科举穷尽一生,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上榜自然光耀门楣,但是有更多的人头花花白却依旧是老童生。

    相比于科举,行医貌似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顶尖的名医其收入并不比官员差。

    而培养一个医者的费用更是远低于培养一个官员,这对寒门和普通家庭来,很容易做出选择。

    与其选择虚无缥缈的科举之路,还不如选择一片坦途的科举。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曾经这句话,仅仅是一句豪言罢了,而如今经过医家大兴,这句话渐渐的已经成了事实,至少,在目前的大宋社会,学医已经隐隐约约和科举相提并论的地步,至少是下百姓的第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