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暴君天启帝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首次朝会之欲则立

第十二章 首次朝会之欲则立

    朱由校登基大典礼部排练之事一直持续到初四日。

    礼部倒是真没有想到皇帝会这么认真。

    不过这代表皇帝重视啊,那当然是开开心心去了。

    朱由校则继续仔细体会“礼”制的内层逻辑。

    王安则是一圈转过来,把朱由校要求的事安排了下去。

    又让自己的老下属,司礼监太监魏朝,找了几个刚从太监内书堂出来时间不久,年富力强的小太监。测试了下各自的书记功底。然后又亲自查了身家根脚,从中选出一个名为王二的书记员。安排他进了自己太监班子。

    当日晚,小黄门进来通报,皇上有旨,王安案前奏对。

    王安赶忙交待小太监王二准备好文宝。自己则更衣理仪容,并把自己写就的关于皇帝交待事处理情况的奏折,放在广袖口袋里。然后二人一起去见皇上。

    ------

    进门行过礼,朱由校随手指了指椅子,王安再躬身,过去坐好。

    按这个节奏,下次进来行过礼不用再等朱由校表示什么,就可以直接坐过去了。

    王安就觉得这种不用开口说话就知道怎么行事的感觉,挺窝心的。

    王二则在王安后面的小案子上坐下,展开文宝。

    朱由校注意到王安的状态不错,开口道:

    “大伴。孤登基在即,过二日这朝堂政事将纷至沓来。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孤找你来,就是想跟你商议下,这新朝第一次朝会,要怎样去应对。”

    朱由校对王安提这个要求很合理。

    内廷家业,外廷国事。家天下家天下,家班底本来就有国事参赞的职司,这是王安份内之事。

    这实际上也是太监能专权的“纲常”基础。

    王安一看皇上这个开局的方式,就是前面安排的事先不提了。赶忙将刚从广袖口袋里拿在手上的奏折,又放回口袋里。

    “对了。大伴身份在朝堂是司礼监大太监,在皇家产业是24衙门主管。

    大伴以后就不要再自称奴婢了,称臣就好。”

    按“制”,王安这种高级太监是可以直接自称“臣”的。

    但自己主动称“臣”,和皇帝金口玉言吩咐下来让他称“臣”,这就天差地别了。

    王安自知这好事可不是天天有,赶忙站起躬身行礼,开口道:

    “谢主隆恩!”

    朱由校点头示意收到王安谢意。然后示意他坐,继续话题道:

    “大伴先说下,按你的分析,孤登基后,朝堂应该会有哪些事发生?”

    王安坐下后默默在脑子里过了下朝堂政务事项,然后开口沙哑着噪子道:

    “朝堂之事,以辽东之事最为紧急。

    萨尔浒战败,辽东局势糜烂,军心不稳,民心惊惧。

    诸事千头万绪,靡费又极大。

    需早日定出方略。

    越快越好。”

    朱由校点了点头,心里却撇了撇嘴。

    新皇登基,当然以人事最为紧急和酷烈。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也。

    期间纠葛,搞得人头落地一层但最终还能平稳过度,那还是相当不错的结果呢。

    搞得酷烈至极,大家过不下去掀桌子,换个皇帝甚至换个朝庭,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王安先说事儿,不先说人,这是政治敏感性不足啊。朱由校心里想着。

    不过也能理解。

    王安是宫廷老油子,但还不是朝堂老油子。

    说起来王安主持内廷满打满算也不过才1个月,他能有什么经验?

    他20多年的经验都是东宫管理经验。而在万历朝,老朱家传统的太子监国,那真是不提也罢。

    不过因新皇兑现“从龙之功”而引发的朝堂大争,也必然要从紧急事件争起,这样才有足够的筹码顺理成章地搬倒身处高位的老人,让他们空出大位。

    所以朝堂大争也肯定是从辽东之事争起。

    在这一点上,是跟王安对朝堂政事的思考重叠的。

    既然事是同一个事,朱由校也不想给现在政治敏感还不强的王安给出什么解释,所以就着事儿开始直接安排事儿:

    “大伴。朝堂争辽东之事,还是要落在萨尔浒之战上。

    此事孤不能只听朝堂众臣所言,所谓偏听则暗也。

    孤还是要自己研究一番,要有自己的主见。

    孤对兵事不甚了解,你找几本兵书过来,孤先揣摩揣摩。

    孤听众人皆言戚继光所著兵书《纪效新书》很是了得。一并拿来孤看。”

    这个容易,小黄门就可以办到。

    朱由校这样安排,自然有后续。

    “大伴再安排几个得力的太监,把前朝有关萨尔浒之战所有记录和大臣奏折翻一遍。让他们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把其中内容摘抄出来。”

    王安心说,果然。

    “第一个方面。以孤的浅见,两军相斗,何以定胜负?

    不过胜者杀得比负者多罢了。

    比如2人斗2人,势均力敌。相斗1方1人被杀,另1人就更容易被对方2个合力而杀,或只有逃走。这就是败了。”

    朱由校这个说法就有点偷换概念了。

    2人死1人,这是战斗力瞬间减半。

    冷兵器时代大战阵,很难如此快速形成力量消减。所以在战阵杀伐中,存在诸多变数。

    将军指挥的好的话,“我能反杀”也是有很多战例的。

    朱由校说的很直白,王安点点头表示理解。

    朱由校继续:

    “大伴安排太监好好找一找,在这些文书中,都有哪些表述金军杀伤我军方式方法的辞段,把他们都专门摘抄出来,记录在册。

    孤想好好知道一下,大明将士何以会打不过他们。”

    王安很想说你一个皇帝管这些粗鄙武夫的事干吗?他们打不过,那肯定是临阵胆怯,不肯用命了。

    不过忽然想起先帝很看重的负责新兵编练的徐光启曾说过,“军士全在选练”。既然全在选练,那用命自然就不能排首位了。

    这一转念,又觉得新皇这个说法很对。

    心里踌躇了一下,没有开口。新皇这个事务安排又是很具体,执行起来完全没有难度。让王安觉得自己提点不靠边的意见都有点不好意思的感觉。

    “第二方面。大伴刚说过了,辽东局势糜烂,靡费极大。

    那跟我军打仗的金廷,当然应该同样靡费极大才对。

    大伴安排太监也找找,在这些文书中那些记录了金廷靡费情况的辞段,也摘抄下来,另成册记录。

    最好是与我军靡费能做个对比。”

    还是很具体的要求,王安回头看看王二。看他正在奋力记录。

    朱由校看到王二有点紧张,就稍等了一会儿。

    看王二抬起头,就继续:

    “第三方面。孤寻思前面那2人斗2人的情况,一方负了,会有东西被胜方得到。比如战死1人的装具自然落到了敌方手上。

    这个装具被敌方获取,那胜方也就有了更多手段用在后面的争斗上。比如,其中1人可执缴获的刀而手执双刀,那杀伤力自然增加。

    孤看庭前大汉将军就有执双刀者,似是实力很强。

    这也就是说,因为装具的遗失,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大伴让太监也找一下那些表述我军丢失而被金军获得的东西的辞段,也记录在册。

    大伴只管摘抄文书。至于实际情况如何,大伴先不用管。

    还有三天就要开大朝会,仔细了也没法做。”

    朱由校提的这几个方面,是军队战后总结中战术层面比较关注的内容。这一点与传统的中国战例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史中的战争描述,多由文官系的史官所写,几乎都是只有大而化之的战略战役层面。

    朱由校军人出身,关注大战略的同时,更关注战术。

    因为他知道,要得到胜利,那是需要前线军人一刀一枪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