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火浣布
华夏的象棋之中有一个兵种就是炮,而且是象棋之中的主力进攻兵种,两車两马两炮和五个小兵,构成了象棋的全部进攻力量,剩下的只能防守,而这些进攻力量之中,炮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兵种之一,与車马的重要性是等同的,若是双炮被歼,进攻力量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不过最初的象棋之中是没有炮的,只有砲这个兵种,也就是所谓的投石车,使用的武器是抛射的石头,所以是石字旁的,在宋代之后,因为有了火炮这种武器,所以,炮这个兵种才取代砲,成为象棋之中新的兵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远程攻击武器。 从砲到炮,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而是武器威力的巨大提高,砲作为投石车,攻击的距离和攻击的威力远不如火炮,而且,由于只能抛射,不存在直瞄射击的问题,攻击的精确性只能靠运气,而火炮因为有炮管的缘故,可以直接瞄准目标进行轰击,精确性和威力就大大的提高了,攻击范围也大大的提高,更远和更近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攻击。 在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城外建起高楼,居高临下的向曹营中射箭,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然后曹操就让能工巧匠做了这个投石车,砸毁了袁绍建设的高楼,不过,那都是建议的高楼,是用泥土和木桩子建设的,不是很坚固,所以,投石车能够将其砸毁,而面对高达的城墙,投石车的作用也就是砸一下女墙和士兵,削弱守城一方的作战实力,砸烂城墙是不可能的。 而后世的火炮威力极大,把城墙轰开一个大口子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十五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拥有了威力巨大的乌尔班大炮之后,攻坚战的难度极大的降低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厉害的巨炮,才让奥斯曼帝国攻陷了被称为永不陷落城池的君士坦丁堡,从而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有了一个新的首都。 不过,因为乌尔班巨炮所发射的是石弹,其破坏力还是有限的,所以,默罕默德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据说,为了攻破君士坦丁堡,乌尔班大炮连续轰击四十七天,一共发射了五千发炮弹,每一发炮弹的重量高达五万磅,城墙上被打出了九个缺口,这才把城池给攻破的。 所以说,君士坦丁堡的攻破,乌尔班大炮是功不可没的,但也不能说全部的功劳都是乌尔班大炮的,在攻打居士坦丁堡的过程中,奥斯曼帝国的大批量士兵都做出了牺牲,很多年轻的士兵都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 因为乌尔班大炮的攻击频率比较低,一夜的时间也打不了多少炮,而守城的士兵和百姓,会在城墙破坏的区域进行紧急修复,如此一来,乌尔班大炮的战果就被极大的抵消了,一次次的炮击效果化为乌有,优势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 为了配合乌尔班大炮的轰击,奥斯曼士兵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可因为居士坦丁堡的城墙太坚固了,被修补过的城墙仍旧坚固,从而让冲锋的奥斯曼士兵损失惨重。 随后,乌尔班大炮继续轰击,然后继续士兵冲锋,然后再次轰击,一次次的消耗,让奥斯曼大军损失惨重,但同时,也给守城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很多士兵不但要辛苦的作战,还要不停的修补城墙,时间久了自然就疲惫不堪了,而奥斯曼帝国的兵力更加的雄厚,拥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可以实现轮番作战和修整,如此消耗之下,防守君士坦丁堡的守军终于是支撑不住了,最终这座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还是被奥斯曼征服了。 当时,若是把乌尔班大炮更换成后世的可爆炸火炮,估计威力就更大了,君士坦丁堡一天的时间就能被攻破,这可绝对不是吹牛,古代的防守一方,所能依赖的就是城墙了,只要城墙被攻破,守城的军队就彻底没有办法防守了,只能选择撤退或者全部被歼,比如二战的时候,小鬼子一阵炮轰之后,华夏的城池基本上坚持不了多久,能坚持持久的防御战,靠的也不是城墙,而是庞大的兵力和武器,以及源源不断的援兵的支援,对了,还有士兵的意志,总之,在火炮盛行的时代,城墙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任何城墙都不在具备防御敌人进攻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城池的发展,所以,能拆的城墙都拆了才好,免得影响城池的发展和繁荣,就算是大唐的城墙,早晚也是要拆掉的,在大唐没有威胁了之后,这些防御性质的城墙,就可以拆掉不要了。 郭子仪走到新式火炮的跟前,用手轻轻的抚摸,感受这种新式武器的迷人魅力,时不时的提问一二,对这个新武器非常的喜欢。 “这个造价如何?” 郭子仪问道。 “很贵,比之前的火炮贵了一倍都不止。” 李安如实回答道。 武器这个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比较烧钱的,越是先进的武器,就越是烧钱,普通的穷国一般都是用不起昂贵的武器的,都只能选择使用别人淘汰了的旧货。 也正是因为这个新的太贵了,所以,朝廷一般很难审批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不论下面的将领要求的有多么的激烈,负责审批的部门总是不通过,而因为大唐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作战,所以,将领也无法说服更高的官员,除非大唐面临巨大的威胁了,朝廷的那些人才会支持赶紧造炮。 就比如鬼子横行的时代,某个大国一直在忙着挣钱,根本就不去考虑武器的事情,就算研制出先进和厉害的武器,也不会装备太多,士兵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而在被攻打了之后,这才突然大造武器,生产了数量庞大的兵器。 郭子仪也看明白了,如此贵重的火炮,朝廷确实舍不得大批量的建造,除非大唐面临较大的威胁,必须用这样的武器来保卫大唐江山。 “好炮,真是好炮,算了,还是去看看别的吧!还有什么好东西,都拿出来吧!” 郭子仪意犹未尽的放开了手中的新式火炮,开口说道。 李安笑了笑,开口说道:“好东西多着呢?那就随便带你去看一些吧!这边有新研发出来的火浣布,还有防刀衣服……” “火浣布,这个世上真的有火浣布这种东西,老郭一定要看一眼,防刀衣服也要看看……” 郭子仪兴奋的说道。 火浣布在华夏帝国有很久远的历史,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火浣布了,据‘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在这本古书的记载里,周穆王得到西戎所献火浣布,并对其用火洗涤的特性作了描述。 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烧之则洁,刀切玉如脂。”原来西戎与西周毗邻且交往频繁,于是他们就把火浣布拿来送给周王以求交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贸易。 到了汉代,也有大量文字对火浣布进行了记载。《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这个入水不湿的吉光裘,即是火浣布加工做成。 到了东汉时期,火浣布不仅产自西域,还产自西南夷。《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又其火毣,驯禽封兽之赋,軨积于内府。” 东汉中后期西域所献火浣布,相传曾为专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所得。《傅子》曰:“长老说汉桓时,梁冀作火浣布单衣,会宾客,行酒公卿朝臣前,佯争酒失杯而污之,冀伪怒,解衣而烧之,布得火,烨然如炽,如烧凡布,垢尽火灭,粲然洁白,如水澣。”也就是梁冀在宴会上故意表演火烧单衣的把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后仍在长老中间传说。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四夷纷扰,中原人士长期不见火浣布,于是对火浣布质疑起来。三国时期,怀疑有没有火浣布的代表人物则是魏文帝曹丕。有记载云:“魏文帝穷览洽产,自呼于物无所不经,谓天下无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其间,二物毕至,帝乃叹息,遂毁斯论。”说明曹丕对火浣布非常的怀疑,他自己没见过火浣布,而普通的布匹根本就不耐火,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火浣布,结果,别人将火浣布拿到他的面前的时候,曹丕这货傻眼了,才明白自己见识浅薄了,世上真的有火浣布。 后来曹丕的儿子曹睿还是不相信有火浣布,之后,曹芳继位的时候,西域再次送来火浣布,被朝廷上下当成是祥瑞。 也就是说,华夏自古以来都能获得火浣布,但都是西域进贡的贡品,数量极其的稀少,而且,经常性的因为战乱而断了供应,从而让华夏的火浣布极其稀少,甚至,很多贵族穷其一生都没有见过所谓的火浣布,从而怀疑其真实性。 到了西晋的时候,中原王朝打通了连接西域的交通路线,西域各国数次前来进献火浣布,火浣布再次进入华夏。 不过,由于华夏所有的少量火浣布都是西域进贡来的,所以,华夏子民对于火浣布的认知就显得很不足了,甚至觉得火浣布是神仙织的布匹,从而为这种很普通的布匹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随后,什么火树皮,火鼠皮的说法也开始流行,但一般人认为火鼠皮所织之布柔软平滑,质地更胜于树皮所织。 两汉魏晋一直到隋唐,火浣布一直被披上一层厚重的神秘文化色彩,当时,人们难以看到火浣布,也没有条件去研究火浣布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这些神话色彩的故事,自然也就比较流行了。 其实,所谓的火浣布就是石棉,一种很是普通的物品,只是因为华夏帝国一直没有掌握这项技术,需要西域进贡才会拥有,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传说和神话。 而石棉这种物质所织造出来的布匹,之所以被称为火浣布,就是因为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耐热性能,并且不会燃烧,非常的耐火,也是绝缘不导电的物质,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石棉保温隔热产品,石棉橡胶产品,石棉制动产品,石棉电工材料等等,不过,石棉对人的危害比较大,经常性的吸入石棉颗粒,会导致人的肺部产生病变,也就是所谓的石棉职业病,在后世的社会,这种职业病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渐渐的也就被大大的限制了,除非特别需要的地方才会被允许使用石棉,而绝大多数都要选择其它的材料进行替换,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石棉这种材料的依赖。 李安之所以要发展污染严重的石棉材料,那是因为这种材料虽然污染很大,但用处同样也是很大的,在不少领域,石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其余材料所难以取代的,而且价格还比较容易接受,比如部分机器的隔热材料用石棉是最好的,使用其它的材料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就是大唐的灭火队经常要出入火场,对石棉衣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有了这样的衣服,灭火的时候,被烧伤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可以很好的保护这些救火员的生命安全。 不过,这只是初步的研究,接下来李安会研究出取代石棉的更高级的防火材料,性能和实力将远超石棉材料,至少不会有污染了,还能抵御强大的热浪,更好的保护灭火员不会被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