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开创国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求订阅)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二百三十三章开创国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在原本的历史上,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秋毫不犯,深得秦民爱戴。 而另一边的项羽,因为没办法处理那二十万秦军俘虏,便将其全部坑杀。 就像是当初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一样,项羽的坑杀,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权宜之计。 毕竟他麾下的士兵,乃至联盟的诸侯军队,多数仇恨秦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诸侯军当时普遍存在轻慢甚至侮辱秦降卒的情况,因为这是在报当年过秦中被秦军侮辱的仇啊! 这种情况不是统帅一句话就能弹压的。 这本质上是整个军队从上到下集体对秦人的恨,随便一个小卒都恨不得食其rou吸其髓何况坑杀之? 这是诸侯军方面,那秦卒怎么想呢?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这问题可就大了,秦卒上下都自觉被章邯出卖。 那可是二十万的降兵,这稍不注意就是一场兵变。 该如何处理这些人呢? 吞并。 这是不可能的。 项羽手里的兵马,估计不足十万人,打巨鹿第一仗只出兵两万,可见其兵力是有限的。 一支人数少的军队,去吞并一个人数多的军队,这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就算项羽蛇吞象,将这二十万秦军给收编了,那他也养不起。 一旦后续出现问题,当秦军拿起武器后,谁收编谁,都是一个问题了。 交给诸侯王的军队? 这更是一个愚蠢的选择。 这些诸侯和项羽并不同心,先前巨鹿之战,这些诸侯作壁上观,亲眼看到破釜沉舟的楚军以一当十,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才低下头认项羽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可如果将二十万秦军分给这些诸侯…… 项羽就算是一头猪,也不会这么干。 那就剩下最后一种选择了,将这二十万人全部放回去? 一旦放虎归山,日后便又是二十万的虎狼之军。 难道还要再来一次破釜沉舟吗? 到时候鹿死谁手就不一定了。 在这诸多选择中,项羽其实没有太好的选择。 他只能硬着头皮,将这二十万人全部坑杀! 他选择了一个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办法,日后也为此承担了足够的代价! 等到二十万秦军被坑杀,项羽挥军抵达函谷关,才得知刘邦已破咸阳,而且派军驻守阻拦自己部队进关。 项羽大怒,立刻攻击夺关。 随后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长驱直入,驻军于离灞上约40多里的鸿门,既震慑咸阳,又与刘邦形成对峙之势。 接下来就是鸿门宴的剧情。 因为各种原因,刘邦并没有被杀,最终被贬到了蜀地。 很多人都说。 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听取范增的劝告,杀死了刘邦,那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但这纯粹是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说话,根本没有想过当时的局面是何等的复杂。 当时的项羽,斩杀了自己的主将宋义,才拿到的军权。 他还未彻底站稳脚步。 如果在这个时候杀死刘邦的话,那还拿什么来争取诸侯王们的支持? 刘邦已经对你服软,向你俯首称臣,可你项羽却依旧因为他先入关中,愤恨的将其杀害,诸侯王们看到这一幕,又会作何感想? 项羽的几十万大军,绝大多数是诸侯的军队,他是赢下了巨鹿之战,成为诸侯之首,然后雄赳赳气昂昂的带着这些军队前往咸阳,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就是项羽的军队,是完全忠诚他的。 所以,从项羽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只要刘邦服软,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个时期,项羽的最大对手,并非是刘邦,而是楚怀王熊心。 楚怀王虽然是项梁扶植起来的傀儡,但等到项梁死后,楚怀王已经逐渐掌握了的大权。 只不过是项羽杀死主将宋义,造成了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楚怀王才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像是当初吴广麾下的将军田臧杀死吴广的情况一样,无论是楚怀王还是陈胜,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在项羽看来,刘邦不过是楚怀王扶植和自己对立的工具人而已,只要刘邦低头,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所以,鸿门宴从一开始刘邦的低头,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相反。 在鸿门宴上,范增一直想杀了刘邦,理由他是能成大事,这反而有些蹊跷。 如果真杀了刘邦,搅乱了项羽分封诸侯的大事,那最后得利的人是谁? 楚怀王! 所以这一时期的范增,还真有一定可能是站在楚怀王这边的,日后项羽猜忌怀疑范增,也有一定的缘由。 刘邦从一开始,不过是二人之间的棋子罢了。 当然,到最后,刘邦从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最终一统天下,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言归正传,此刻的苏澈趁着章邯外出的空挡,偷了咸阳城,却不需要像是刘邦那时候,忌惮项羽和那些诸侯王了。 他们现在不过刚刚起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育起来,等到他们赶到咸阳城,黄花菜都凉了。 现在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章邯会不会回来玉石俱焚。 不过应该问题不大。 从章邯能向项羽投降,在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之后,还能心安理得接受项羽的分封,就能看出来,这家伙的节cao有……但不多。 所以苏澈并没有太大的担心。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安抚秦地百姓的民心。 苏澈先是约法三章。 为了迅速的收复民心,与民修养生息,苏澈决定做得更加彻底一些,他暂且停下了所有的徭役,接着直接废除了田税! 苏澈承诺,只要他汉王在一天,就绝对不会再收一个农民的田税! 此等政策一出,瞬间轰动了整个秦地,所有老秦人都震惊了。 即便是随苏澈来到秦地的众人,都大吃一惊! 免征田税! 这绝对是古往今来的头一回,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此乃绝对的仁者之政! 丞相府。 自从攻克咸阳后,萧何便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些数据信息可谓是至关重要,为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将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萧何看来,这才是咸阳城的真正宝物。 至于其他东西,都不过是一些俗物而已。 正在整理这些律令图书的萧何,忍不住感慨道:“吾魄力远不及大王矣。” 一旁满肚子问号,专门来找萧何的樊哙,听闻这话,忍不住说:“大哥这不是糊涂了吗?为何要免征田税呢?如果免征田税的话,我们的军队的开销从何而来?那些官员的俸禄如何发放?” 萧何听到这话,摇了摇头,笑着说道:“难道免征田税,就没有其他税了吗?” “什么?”樊哙一愣。 他是屠户出身,对于税收方面,自然不太懂,所以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听到这话,樊哙才奇怪的问:“难道还有其他方面的税?”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对这方面的东西,自然是了如指掌。 萧何点了点头,缓缓解释了起来…… 在秦朝。 农民单单是种地,就要交很多税。 这个税包括很多方面。 一,租税,按照土地的面积计算税收,在秦朝,官方掌握了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将这些土地租借给农民,自然要征收租借税。 二,田税,这是根据土地产出来计算的税收,也就是农产品的收成。田税的征收标准通常为产出的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方,税率会更高一些。 三,户税,也就是人头税,这是对每户人家征收的税款。通常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所以又称为人头税。在秦朝,户税占了农业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不管你种不种田,收成多少,都要按人头交税!这也是王朝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 四,耕地水利税和个别户口税,因为耕地需要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因此,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也要征收一定的税额,此外,一些地主富户,因为太有钱了,也要额外收税。 所以,苏澈免除了田税,还真不算什么…… 租税,人头税,这些重头,都没有免除。 仅仅只是免除了一个田税而已。 当然。 就算是免除了田税,去掉了这一份负担,依旧是难能可贵的政策,算是古往今来的头一次了。 既得利益者能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就田税而言,孟子认为:什一而税,是王者之政。 在孟子看来,能做到十里抽一的税已经非常不错了。 而苏澈能将田税直接免除,岂非圣王之政? 苏澈和萧何说过税收方面的问题。 免除田税,仅仅只是苏澈的第一步,绝对不会仅此而已。 原本的历史上,汉文帝时期就曾免征田税,长达十一年之久。 而苏澈自然不甘心只做这一步。 他还想更进一步,直接免除人头税!将压在农民头上的负担全部去掉! 当时萧何听到这话后,大为震惊的问:“人头税一免,国家的政务如何运行?” 免除田税,这已经是足够大胆的政策了,而免除人头税,这简直太过于跳跃了,即便是萧何都无法想象,如果真免除了人头税,一个国家到底要如何运行?
萧何认为,田税可以免,与民休养生息,这没有任何问题,但人头税一除,一个国家很难强盛。 苏澈却不这么认为。 他的设想很简单。 以墨家开创盛世,用科技兴国,那不可避免要发展商业,制造出各种衍生商品,到时候在这些商品上收税就行了,这叫消费税,也叫增值税! 什么是增值税? 顾名思义。 商品每一次增值,都要收税! 增值税和重复收税概念并不一样,事实上完全相反。 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收税。 增值税是商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收取的,但每个阶段的税是根据该阶段增加的价值计算的,而不是基于整个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因此,增值税是在累积,而不是重复。 这么说很复杂,打一个简单的比方。 苏澈定下增值税的额度为10%。 一家制造商购买了一些原材料,花了100元,因此他需要付10元的增值税。 然后他用这些原材料做成了一个产品,卖给了批发商200元。 这时,制造商要再付10元的增值税,这个税是基于他增加的100元的价值来算的。 然后批发商把这个产品卖给了零售商300元,他也要付10元的增值税,这也是根据他增加的100元的价值来算的。 所以,每个阶段的税是根据增值来算的,而不是整个价值,所以并没有重复缴税。 这就是增值税的魅力所在! 最巧妙的是……这个收税的环节,可以绕开所有普通平民。 很多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就自动缴了税,却全然不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在交税。 苏澈这个想法,来自于在稷下学宫学习的日子。 有这样一个典故。 史书曾经记载: 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 齐桓公建议对房屋楼台、树木、六畜、人口征税。 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来,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 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 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蔽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对抗。 在具体的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 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山上出铁矿,海里产海盐,是为盐铁专卖制度。 在农耕时期,盐和铁是最为重要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无一民众可以须臾离开。 管仲对盐和铁的专卖收入做过举例说明。 他说,万乘之国,如按成人征人头税,应缴纳者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为三千万钱。 如果进行盐的专卖,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头税的收入。 而在表面上,朝廷确乎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嚣号”反对。 不仅在国内如此,还可运盐出口而获取重利,这等于煮沸取之不尽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齐国纳税,即“煮沸水以籍天下”。 铁的专卖也是一样。 管仲说:大凡一个农户,无论是从事耕作还是做女工,都需要针、刀、耒、耜、铫、锯、锥、凿等铁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针上加价一钱,三十根针就可收三十钱,即等于一人应缴的人头税了,由此类推,则全国收入总数亦不下于人头税的征收总额。 表面上,国家并没征税,实际却是全在交税! 这个政策在古代一直延续,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是将税收隐藏在盐铁官营的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也摸不着,神不知鬼不觉中就纳了税,在心理上的抵触,也就少了很多。 当然,更多王朝的选择是——人头税和寓税于价一起收!他们全都要!! 不过,但凡王朝到了后期,地主豪绅隐瞒土地,隐藏农户,很多税收不上来,让国库空虚,这是王朝破灭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这一症结上,苏澈在稷下学宫想了很多。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破解之法。 便是这盐铁官营的寓税于价之上更上一层楼,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解放更多的生产力,将人头税彻底转移到增值税上。 若是如此。 当开创国祚千年之王朝,以及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