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在宋代宫殿仪仗制式中,有所谓的“真武队“,当中阵容就包括“金吾折冲都尉一员,仙童、真武、螣蛇、神龟旗各一“。然而,另有说法指螣蛇是五方神兽的独立一员,位居中央,色尚黄。 大巫与荀子生于同一时代,他口中的腾蛇与我们后世记载中的腾蛇略有差别,因为后世认知的腾蛇源自荀子,大巫认识中的腾蛇源自上古,并非后世所见那种两肋生翼的腾蛇,而是接近神兽玄武尾部的腾蛇,形似修蛇,头无龙角却生有龙蛇头顶有瘤虬面凶,身无鳞,四肢脚。 一瞬间强良的形象就变得狰狞可怖起来,虎面本就凶神恶煞,口中两根长长的獠牙上海挂着一条修蛇,手里握着一条更粗的修蛇,四蹄之后还长着生有骨刺的“”肘子“”这形象就一个字凶!任何人看了都会被吓破胆子。 强良魔改成功,无疑让大巫自信心爆棚,便开始着手下一位有略有争议的祖巫。 比尸! 《海外东经》记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比尸或称“奢比“,半人半兽的怪物,《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它是神,长着人的头颅和野兽的身体,一对大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蛇,名字叫奢比尸。《山海经·海外东经》肯定了这种描述,并且提到奢比之尸或者就是肝榆之尸。 善用毒,为毒之神。还有可改变天气,所以还是天气之神。 但该赣榆乃有据可循之处,很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lyg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洲,即今之lyg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lyg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 当然大巫并不知晓后世考古的发现,但生活在那个时代,他却知道赣榆在何地。 此时,秦国未统一天下,赣榆还在楚国治下,若说比尸祖巫是天神,记载之中又其族裔流传,不似天神更像是某个种族,可大巫他们就是巫族之后,虽不敢说他们是世间仅有的巫族,不过他们传承绝对正宗,楚国自然也有巫族存在,而且楚国的巫族文化更加浓郁,可惜与大巫这一脉并非一路人,楚国巫族更接近上古巫族行事,大巫他们则是吸收了先进文化融合之后的新生代巫族,说不上谁优谁劣,一个顺应时代,一个恪守本分,从文化上来说楚国巫族更贴近上古巫族,从生存角度来说,秦国巫族更加适应这个社会。 大巫觉得楚国巫族十有八九就是比尸祖巫的后代,比尸祖巫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楚国巫族就有纹身秀面的习惯,喜欢操弄毒蛇,毒物。 这些都与比尸祖巫相关记载吻合,或许楚国巫族之中又比尸祖巫的明确画像,但楚国远在千里之外,他现在想要临时抱佛脚也来及,没有办法大巫只好再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没有参照就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编造一个心目中的祖巫出来。 比尸祖巫兽身、人面却未说明是那种野兽的身躯,参考楚地传说他为比尸塑造了一具揉淬龙虎之像的躯体,七分向虎三分像龙,外覆盖有黑色鳞片,大耳垂下若悬壶,在耳垂之上咬着两条青蛇。 对于比尸的塑造大巫并不算满意,他始终觉得差点意思,可这眼下条件有限,他无法做到完美还原,唯有这般将就着,只希望邪祟不会看出端倪,大巫甚至都考虑要将比尸放在靠后的位置,毕竟祖巫有十二个之多,那邪祟不见得就能一一辨认,就如同刚刚看到烛九阴一般,说不定邪祟一眼就被吓破了胆子,不敢继续直视。 想到此处大巫心情稍稍好了一些,重新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位祖巫的显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大巫将下一个目标放在天吴祖巫身上。 天吴是古代华夏神话传说中的水伯。它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臂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山海经》记载:“陆吴,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黄色,吐云雾,司水。“说的就是这天吴是古代的一个水伯,前面都是对它模样的一个形容,是一个怪物一样的神仙。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蛩蛩“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山海经里面提到的吴人并非现在吴越之人,却也与秦汉时期的吴人息息相关,可以说山海经中的吴人乃现在吴越居民的先祖。 山海经中描绘的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吴人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虞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