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七九从种田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二章 真是有大本事

第一百五十二章 真是有大本事

    “这就是国子哥承包的水库,我们都没少跟着借光吃鱼。”葛卫红指着水库的方向说道。

    男知青徐明亮则又补充道:“去年冬天的时候冬捕,打上来两万多斤大鱼呢,都卖到春城那边了。”

    徐明亮也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这次也过了预考,不过他的成绩一般,可上可下。

    他都想好了,如果考不上大学,也跟高大林学习,去罐头厂。

    他家孩子多,就算回城,家里肯定也安排不了太好的工厂。

    “这么多?”吕剑也被惊到了,这时候的鱼可不便宜。

    看来那个叫李卫国的家伙,还真有点不简单。

    “看,那边的稻田,就是我们种的,属于我们知青的也有一百亩呢。”葛卫红指指远处整齐的稻田,小脸都满是骄傲。

    “你们还种水稻?”杨柳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自从插队之后,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大米。

    这方面,郑先农最有发言权,他推了下眼镜:“我们也是头一年种植水稻,正慢慢积累经验,不过水稻的长势还不错,不遭受病虫害的话,丰收在望。”

    这回连吕剑都一脸羡慕:“稻花香里说丰年,看来还是承包制好,想种啥就种啥。”

    郑先农笑笑,没有接茬,这其中的艰辛,不足对外人道也。

    “这里也建了新房子,真够厉害的。”杨柳又发现了三间崭新的砖瓦房。

    葛卫红告诉他,也是国子哥盖的。

    等到了鸡场这边,好家伙,一片咯咯哒的叫声,好不热闹。

    现在到了产蛋高峰期,母鸡天天都下蛋,一直持续到伏天,歇伏之后,过了立秋,还能下两个月好蛋呢。

    这也跟禽类的习性有关系,产蛋是为了繁殖后代,三伏天太热,鸡蛋几天就变质,当然不能孵蛋。

    就像非洲的鸵鸟,因为气候炎热,一般都是母鸵鸟一起产蛋,凑够一窝,就先由一只孵着。

    “还养了这么多鸡,这一天得捡多少鸡蛋啊?”杨柳又一次被惊到了,她在农村插队,当然知道鸡蛋的价值。

    王燕接过话茬:“养鸡场是郑大哥的爱人办的,现在一天能有二百枚鸡蛋,还有不少鸭鹅呢。”

    杨柳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二百枚鸡蛋就是将近二十块钱,一个月五六百块钱呢,难怪这位郑大哥不想回城呢,换成是我,也舍不得啊。

    “大家都来了,知青点来客人了啊?”李金梅正在这边忙活呢,看到大伙簇拥着几个陌生的年轻人,便连忙打招呼。

    郑先农上前,郑重介绍:“这是我的妻子李金梅,这几位也是知青。”

    “欢迎啊。”李金梅笑盈盈地说着,然后又告诉葛卫红,“卫红一会儿你拣点鸡蛋和鸭蛋回去,中午招待客人。”

    葛卫红可不知道什么叫客气,点点小脑瓜,就去找篮子,嘴里还说呢:“平时我们没事都来鸡场干活,天天跟着吃鸡蛋。”

    “嫂子好。”杨柳他们也连忙打招呼,打量一下李金梅,心里都忍不住赞叹:郑大哥还真有福气。

    聊了几句,几人就看到赵广定赶着鹿群熘达回来,好家伙,二百多头梅花鹿,好大一片。

    吕剑他们在知青点听到梅花鹿的数字,还没有什么概念,现在看到鹿群,才感觉是如此壮观。

    “广定,快点过来,香獐子生了!”鹿场那边,传来王大拿的吆喝声。

    “哈哈,生啦,生几个?”赵广定也欢呼一声,撒丫子往前跑。

    “一公一母!”王大拿那边答道。

    香獐子每胎生一到三只,如果是两只的话,基本上都是一公一母。

    这个月份,大部分食草动物都产崽,主要是天气暖和,植被茂盛,不缺少食物,有了充足的食物,母兽的奶水才能更足。

    这都是大自然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最符合客观规律。

    大伙也都觉得稀奇,于是都凑过去瞧热闹,就连李卫国也拎着俩大水桶,从水库那边跑过来。

    “这也太小了,比耗子大不了多少,俺去大梅那边捡几个鸡蛋,好好给补补!”赵广定瞧着母麝身下的两只幼崽,越看越欢喜。

    等这些母麝都下崽,那种群数量一下子就超过二十只,也算小有规模。

    看着赵广定乐颠颠地用帽兜装了几个鸡蛋回来,吕剑低声询问:“郑大哥,这放鹿的算是鹿倌吧,咋算钱啊?”

    郑先农指指赵广定和王大拿:“广定叔和大拿叔在鹿场都有百分之十的股份,卖鹿茸麝香啥的,都跟着分红,然后每个月还有五十块钱的基本工资。”

    啥?

    吕剑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一个月五十块钱,这比工人赚的都多,更不要说还有分红了。

    难怪刚才这位,大鞭子甩得这么来劲呢,换成是谁,也有干劲啊!

    最关键的是,这些产业,都是李卫国一家的,难怪啊。

    原本吕剑他们,还有点瞧不上李卫国,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除了长得比较帅。

    现在看来,人家还真是有大本事的,不服不行。

    杨柳望望和吴小玉站在一起的李卫国,心里忽然有点羡慕,有一种郎才女貌的感觉。

    不对,应该是郎财女貌。

    这时候,葛卫红悄悄捅捅杨柳:“你不知道啊,国子哥可厉害了,去年发大洪水,差点把小玉卷走,是国子哥冒着生命危险,把小玉姐给救上来的。”

    原来如此,杨柳眨眨眼睛,她觉得刚才的想法好像有点问题,原本还以为是吴小玉贪图人家的家庭条件优越呢,想不到是为了感谢救命之恩,以身相许,这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女同志都比较感性,更喜欢这种,所以杨柳现在看李卫国和吴小玉,就越看越般配了。

    倒是旁边的吕剑有不同的看法:“可是也不能把恩情和感情混为一谈吧?”

    这句话,遭到了几位女同志的一致白眼。

    在水库这边转了一圈之后,吕剑一下子变得沉默许多,他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大馒头屯的知青,不怎么乐意返城了。

    他有点搞不懂:都是下乡插队,怎么他们的知青点,和这边的差距这么大呢?

    回到知青点,大伙就开始准备午饭,最后男女分开,热热闹闹坐了两张桌。

    饭菜端上来,主食是捞的二米饭,金灿灿的小米,白莹莹的大米,散发着浓郁的饭香。

    菜肴也挺丰盛:炖的大鱼,炸的小鲫鱼,炒两盘山野菜,还有鸡蛋炒韭菜,再加上酱卧鸭蛋。

    这个酱卧鸭蛋还是很有特色的,先用两个鸭蛋青搅散,里面放上油,再加入适量的大酱,然后把其它鸭蛋一个个打到里面,上面撒上葱花,上锅蒸熟,吃起来一点也不腥。

    葛卫红用快子给大伙往碗里都夹了一个,蛋清弹性十足,夹开之后,里面的蛋黄更是红灿灿的。

    水库的鸭子,平时每天都吃小鱼小虾啥的,下出来的鸭蛋,品质上佳。

    吕剑他们也暗暗直吞口水,好家伙,他们知青点可没这个伙食,能整一条大豆腐蘸酱,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李卫国还带了两瓶酒过来,给男同志都倒上:“天下知青是一家,几位来我们这就不要客气,我敬几位一杯,欢迎以后常来做客!”

    大家纷纷道谢,然后边喝边聊,气氛倒也融洽。

    因为下午还要赶回去,所以吕剑他们也没多喝,饭菜倒是没少吃,就连杨柳,都吃了两碗二米饭。

    要知道,现在用的饭碗,那都是二大碗。

    吃饱喝足,吕剑他们就赶着毛驴车往回走,大家一直送出村外,这才挥手道别。

    等离开大馒头屯之后,杨柳忍不住说道:“咱们的知青点,比人家这里可差远啦!”

    “也不能这么说,反正咱们也要回城了,一切马上就要过去。”吕剑听着有点不舒服,他内心也有自己的骄傲。

    杨柳撇撇嘴:“那怎么能一样,我看人家都不乐意返城呢。”

    吕剑酒量一般,有点上头:“那是他们目光短浅,城里的发展和农村能一样吗?”

    “我看人家又是养鱼又是养鸡养鹿的,还种上水稻,说不定比回城还有前途呢。”杨柳反驳道。

    吕剑心里一阵郁闷,使劲甩了几鞭子,他决定回去写封信,把吴小玉的事情,告诉他的发小,那位发小,一直追吴小玉呢,想不到被一个农民给占先了。

    李卫国也是在吃完饭之后,听葛卫红他们闲聊的时候,才听说返城的事。

    对这件事,他还是很重视的,毕竟这也算是一道重大的考验。

    多少知青,为了返城,都抛弃了在农村的对象,甚至是家庭,造成许多悲剧。

    当然,也同样有始终不离不弃的,这就看你怎么选择。

    李卫国对大姐夫郑先农,还有二哥的未婚妻王燕,都是比较有信心的,当然,吴小玉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他们这些人的结合,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不是知青下乡,寂寞难耐,无聊之下才处对象,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果然,在聊天中,王燕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返城,她已经把这里彻底当成自己的家了。

    还有徐明亮也表示:自己如果高考落榜,也准备扎根在大馒头屯,还笑着跟李卫国说:“国子,到时候你可得拉我一把啊。”

    李卫国笑着点头:“愿意留下的,我们当然举双手欢迎,我们一起在农村创业,没准比城里还有前途呢。”

    当即又有两名知青表示,他们也希望能留下来。

    这两位,一个是女知青,来自辽省的林青;另一位是来自山东的汉子鲁大龙。

    他们选择留下,主要是这两位彼此瞧着对眼,正处对象呢,如果返城的话,分处两地,不用说,肯定就吹了。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这俩人感情很好,当然舍不得。

    最主要的是,李卫国许下的承诺,叫他们很是心动。

    不说别的,就算是像高大林那样,在罐头厂上班,他们也知足了。

    不过鲁大龙还是要跟李卫国确定一下:“国子,我们要是留下,以后真能去罐头厂工作吗?”

    李卫国也面色郑重地点点头:“大龙哥,没问题,这个我完全可以保证,甚至以后,只要能力够,还可以走上管理岗位。”

    在李卫国的计划中,罐头厂只是试试水,以后肯定还会建立其他厂子,就缺少信得过的帮手呢。

    “好,那我和林青也留下!”鲁大龙当然相信李卫国。

    剩下的几名知青,就比较犹豫了,确实有点两难:他们也想回城,和家人团聚;可是又舍不得这边的机遇。

    “不着急的,大家可以写信和家里商量一下,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就算大家回城,我们也依然是朋友,也不会断了联系。”

    李卫国笑着和大伙说道,平心而论,他当然希望这些知青都能留下,跟他一起创业,毕竟知青们的素质,还是挺高的。

    但是他也不会去做一厢情愿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想法也各不一样。

    大家也都点头答应,毕竟这是他们人生中的大事,确实需要慎重选择。

    等到晚上,李卫国去鹿场那边值班。

    这里也终于告别了马架子时代,三间房,两铺炕,翻跟头睡都够用。

    今天晚上值班的是赵广定,另外一铺炕上,睡的是李大勐和金铁柱哥俩,他们也一直没回家,在这边跟着学习养鹿的经验,等过了端午节,就准备把梅花鹿赶回去。

    经过半个月的恢复,运回来的这批梅花鹿基本适应过来。

    睡到后半夜的时候,外面传来大黄的叫声,然后就有人拍窗户,翠花婶子的喊声也响起来:“广定,广定,快点起来,要生啦!”

    赵广定迷迷湖湖爬起来,直接蹦到地上,他有点睡迷瞪了:“俺要当爹啦,俺要当爹啦!”

    外面传来翠花婶子的叫骂声:“你个老犊子,是小芳,小芳要生啦!”

    “俺就说你没到月儿呢,也挺好,俺要当姥爷啦,走,快点回家!”赵广定赶紧穿衣服。

    李卫国也爬起来,跟着一起回去,生孩子是大事,村里条件又落后,要是有危险,就得赶紧开车拉公社或者县里去。

    这些天,约莫着快要到日子了,翠花婶子就一直在这边陪着闺女。

    等他们回来,村里接生的五奶奶和几个婶子都来了,正忙活着呢。

    “用不用送医院啊?”李卫国也没进屋,在门口喊了一声。

    五奶奶经验丰富:“没事,能生。”

    那就好,李卫国又想起来一个事:“那我开车去把大林接回来。”

    因为罐头厂那边忙,高大林并没在家。

    “国子,那就辛苦你跑一趟。”翠花婶子也忙晕了,才想起来这茬。

    “没事,不然今天也得去县里送一趟鸡蛋。”李卫国答应一声,就赶紧回家。

    天气热了,现在一周就得跑一趟县城,昨天晚上,鸡蛋都装好了,李卫国开车就走,越走天越亮,等到东方出现鱼肚白的时候,正好也赶到罐头厂。

    他把高大林从被窝拎出来,猴子一听说媳妇要生娃,也麻爪了,穿上衣服就往外跑。

    “叫王军开轿车拉你回去!”李卫国吆喝一声,他可不放心高大林自己开车回去。

    “对了,我买的红糖和挂面!”高大林又跑回来,拿上东西,拽着王军出门。

    李卫国又叮嘱一句:“别着急,五奶奶说能顺产,你们慢点开。”

    想想去年的时候,因为小芳怀孕的事情,还差点把高大林送进监狱,李卫国心里也颇有些唏嘘。

    最后在他的干预下,小两口日子挺和美,现在马上就要变成一家三口,多好哇。

    在罐头厂这边吃过早饭,李卫国这才去副食品商店送鸡蛋,回来的时候,还整回来半面袋子江米,几斤大红枣。

    后天就是端午节,商店的胡主任给李卫国特意留的,包粽子。

    等李卫国回到村里,已经快晌午了,先去高大林家看看,已经都生完了,捡了个大胖小子,把高大林给乐的,就知道咧着大嘴傻笑了。

    母子平安,翠花婶子也高兴,在家里预备饭菜。

    王燕和吴小玉他们也来了,正给小芳熬粥煮鸡蛋呢,鸡蛋当然是李金梅给送来的,管够吃。

    不过这产妇的饭量是真不小,肚子就跟无底洞似的,喝了两大碗红糖粥,一口气吃了六个鸡蛋。

    “国子,你水库里有没有鲫花,那玩意吃了才下奶呢。”赵广定也在这跟着忙活,别的干不了,烧火还是没问题的。

    他们这边的土方子,要是产妇奶水不足,就吃鲫花鱼,奶水哗哗的。

    “没问题,下午就拎个十条八条的过来。”李卫国痛痛快快答应着。

    赵广定连连摆手:“可用不了那么多,有两条就够了,你整那么多,俺要是嘴馋也跟着吃,吃完也下来奶咋整?”

    “你就瞎掰吧。”五奶奶照着赵广定的后脑勺子扇了一巴掌,打得老赵嘿嘿直乐。

    到了下午,李卫国跳进水库了扎几个勐子,就拎了两条大鲫花出来,这鱼和普通的鲫鱼不同,身材更加修长,也是“三花”之一,比较名贵。

    他到了岸边,又找了一处苇塘子,割了一大抱苇叶子回去。

    这边没有竹子,所以包粽子就用苇叶。

    把鱼给高大林送过去,李卫国回到家,把苇叶子用水泡上。

    至于江米,早就用水先泡上了。

    等到李小梅放学回来,就高高兴兴地宣布:“三哥,明天过五月节放假,三哥,你煮点茶叶蛋呗?”

    上次李卫国煮了一次,留家里几个,小当家没吃够。

    这边的习俗,端午节吃鸡蛋,小娃子们平时很少能吃到鸡蛋,过节了,家里孩子多,每人能分上两个三个的,那就不错了,吃得舔嘴巴舌的。

    哪像后来,得硬往孩子嘴里塞。

    李卫国正蹲在盆子前边整理苇叶子,就抬手扒拉一下小当家的羊角辫:“行,管够,不光煮茶蛋,今年还要包粽子呢!”

    “哇,包粽子,哈哈,三哥你太厉害啦,我还没吃过粽子呢!”

    李小梅乐得,直接跳到李卫国的后背上,瞧把她给高兴的。

    长这么大了,第一次吃粽子,李卫国心里忽然一酸,把俩手拢到身后,背起小妹。

    想想前世,小妹这时候已经离他而去,李卫国更加珍惜现在,他一定要看着小妹,一天天健康成长。

    等到晚上,江米,大枣,苇叶都泡好了,可以包粽子。

    李金梅试了一个,没包过,江米都露出来。

    李卫国的手艺也一般,苇叶又比竹叶窄,包出来的粽子,三扁四不圆,根本没个型。

    “哥,要不咱们就把江米和大枣放到锅里煮饭吧?”小当家也没招了,眼瞅着东西都齐备,就是吃不上粽子,她也着急啊。

    不过小当家就是聪明,灵机一动,就跑出家门。

    不大一会,就领着王燕和吴小玉他们跑回来:“嘻嘻,我把会包粽子的师傅都请来啦!”

    葛卫红的小脑瓜探过来:“事先声明,我和小梅一样,就会吃。”

    大伙也没指望她,王燕和吴小玉都会包粽子,尤其是王燕,以前在敬老院的时候,敬老院的老人们做零工,年年都帮人家加工粽子。

    她一边包,一边教,竟然包出来好几种形状的粽子。

    大伙也都跟着学,慢慢也都包的有模有样,就连李小梅都包了一个,拿在手里显摆。

    “小梅,你刚才好像没放大枣吧?”葛卫红提醒她。

    小当家一拍自己的脑瓜:“还真忘了,白忙活啦!”

    煮粽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大锅里烧了几个开儿之后,又闷了一宿。

    第二天早上揭开锅,一股独特的清香就散发出来。

    李卫国把粽子都捞到大盆子里,用凉水拔上,然后李小梅就领着李小鹿,乐颠颠地挨家送去。

    像是老村长家,队长叔家,以及大拿叔这些,多少都尝尝。

    每家也就是一串,十多个粽子,即便如此,也撒出去一多半。

    李卫军和李卫国哥俩,也去知青点,把王燕和吴小玉接到家里过节。

    这也是这边的习俗,年节啥的,都要把对象接到家。

    就算住几宿也没事,订婚了就没人管,一些比较着急抱孙子的父母,还会特意创造一些机会。

    假如怀上了也没事,赶紧张罗着结婚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