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一章非此即彼

第一百一十一章非此即彼

    大明公务员第一百一十一章非此即彼第一百一十一章非此即彼

    一个学说有长处,有别人无法代替的地方,即便上就能立得住,至于能不能发展起来,就看这个学说能不能支持,或者解释更多事务了。

    而何夕的学说,漏洞大把都是。但问题是,何夕的学说能解决很多儒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显然已经立足脚跟,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理学。

    而且更让方孝孺感到不舒服的是,何夕这一套本质上是名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说糅合在一起的。偏偏说是儒学一派,简直是欺人太甚。

    逻辑论是科学的核心,与名家,白马非马之辨,有相似之处,人人平等,这个理念看似是佛教的,但其实与墨家的兼爱相近。总之,在根子上,都不是儒家一脉。

    但何夕硬要包装成儒家一脉,反而污蔑理学是佛学余孽。

    让方孝孺很恼火。

    但也明白,学术上的争论已经压不住对方了。

    他也只能把事情说得如此露骨了。

    儒学本质是什么?

    或许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学,还真有求知之心,想为天下寻求治国之道。但是这个时期一直到王莽时期,是这个理想化的儒学终结。王莽篡汉,真正的根基就是儒家,准确地说是公羊一派。他们认为三世说,认为刘氏成为天下的问题,所以要篡位,这是要解决天下的问题。

    但是王莽下场,也让儒学陷入消极之中,其实儒学在王莽之后,就被套上了枷锁,只是到魏晋南北朝才真正死去。当然了,理想化的儒学死去了。而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玄学,佛学是不能拯救天下百姓的。

    于是,君主需要一个治世的学说,儒学就应运而生了。

    儒学已经开始从一门学问,演变成为辅佐皇帝统治天下的学说,可以说量身打造。

    儒学的根基已经变了。

    在这一件事情上加把劲的,就是元朝的郝经。

    在唐宋时代,儒学对外不成,只能逐步地内化,对外不能追求治世,只能追求内心之中道德,这种内化,就是理学或者道学的产生。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时代儒学,还是讲脸的。虽然忠君作为第一标准,而不是治世。但是不管怎么说,儒家之中,还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这肩负社稷的人。

    但是郝经做了什么事情?他为了给元朝入主中原,提出了一些匪夷所思,指鹿为马的理论。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决计不是孔子的意思,如果孔子在世,非抡起他沙包大的拳头,砸死这个不肖子孙。m.

    但是这个时候,儒学大家们底线越发灵活,越发暴露出儒学本质,虽然在治国国家上有一些作用。但是儒学的本质,并不是追求进步,而是为皇帝独裁,提供支持。

    是皇权社会的寄生虫。

    士大夫自然可以左右天下,让天下成为自己的天下,但是他们却不能没有皇帝。因为没有皇帝,他们理论基础就不稳固。他们号称忠君,其实就是借忠君为名,确定自己在社会之中的地位,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权威。

    但是同时,方孝孺也将事情挑明了。

    那就是你们皇室不是想换马吗?但是你也要清楚一件事情,你新要换的那一匹马,要不要一个皇帝。最少,何夕的种种理论上,根本没有为皇室的存在,留有空间。

    可以说,儒学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但是如果作为皇权独裁的意识形态,没有哪一个学说,比儒学更好。就在这个细分领域之中,儒学已经做到了极致,不可超越。

    而这样的话,也说到了太子的心坎中了。

    朱元璋的心态是比较洒脱的,也纠结过大明朝的存续,皇室存亡。但是何夕让朱元璋将诸子分封海外,朱元璋也就释然了。一方面建藩海外,制衡中国。只要大明海外藩王不全部改姓,大明朝也会保留皇室存续地。哪怕作为一个吉祥物。

    天下大势滔滔,朱元璋没有想过为儿孙想很多,毕竟他出生的时候,身无片瓦,而今给子孙留下的已经够多的,剩下的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了。

    但是太子就不一样了。

    他可没有朱元璋那么想得开,这是他最纠结的一点,那就是对天下好,对大明皇室不好的事情,要不要做?

    而方孝孺精准的点出了这一点。

    方孝孺与太子相处这么多年了,一眼就看出了太子神色有变,立即趁热打铁,说道:“殿下,臣并非为了自己,这是天下士林的想法,这几年了,虽九品小官,亦不惜生死,前仆后继,为天下百姓声张正义。臣位居朝廷近臣,与中枢近在咫尺之间,而今思量,实在惭愧。臣请殿下,诛何夕以安天下,或请殿下,杀臣,以全君臣之义。”

    太子勃然色变,满脸通红,说道:“大胆,你是在威胁孤吗?真以为孤杀不得人了。”

    方孝孺说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前有行者,后有来人,臣黄泉路上,亦不孤单,能与忠义之士同行,以臣之死来惊醒世人。臣死而无憾。”

    太子死死盯着方孝孺,忽然将茶碗砸在地面上,说道:“滚,给我滚。”

    方孝孺行礼之后,缓缓的退下来。

    太子脸色一阵潮红,忽然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洒了大半衣襟,说道:“都来逼孤,都来逼孤。”

    方孝孺说的在好听,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这就是方孝孺是在逼宫。

    太子虽然仁善,甚至有一些心慈手软,但是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必然的手段,从不缺乏。即便方孝孺与他关系这么好,真要到了必要的时候,太子也不吝杀伐的。

    但是太子从方孝孺口中明白,而今这一件事情,不是杀方孝孺一个人就行的。

    如果支持何夕变法,那就从方孝孺开始,一古脑将大明朝廷上,杀得人头滚滚,将这股势头压下去。甚至太子都不知道要杀多少,但却明白,这一次杀人,要比明初四大案加在一起,杀的人都多。

    毕竟变法不是请客吃饭。

    看谁还敢敢不乱来。但是太子下不了手。

    太子知道何夕的选择是对的,方向是对的。甚至带着几分历史的必然。

    儒学是落后于时代的,必然被时代所抛弃,但问题是,太子本身就是一个儒生啊。革命,这东西,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最难。太子读书这么多年,就是读的四书五经。

    而今,这多儒生明里暗里的反对,依据也都是儒学之中。

    这就是太子内心之中最深刻的撕裂,现代思想与儒学思想的撕裂。

    太子对现代思想理解不透彻,仅仅是囫囵吞枣一般了解而已,但是他从小跟随大儒读书,儒学是渗透到骨子里了。即便是他知道现代方向是对的,但是他不能对自己说,儒学一切都是错的。

    他最想是将两者调和在一起,如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思想。

    但问题是,之前朱元璋与何夕不答应。而今,确实他手下这些大臣们不答应了。

    太子觉得自己明明已经想尽办法,维护这些人了。如果不是为了维护这些人,他也不会与父皇冲突。也不会有今日的尴尬。但是偏偏两边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而今,太子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简直就是一个傻子。一时间悲从中来,难以压抑。太子身体这一段时间本来就不好,如此情况下,更是牵动内府,可不仅仅是一口血喷出来那么简单。

    本来羸弱的身体,再次元气大伤。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