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申国公的心动

第七十二章申国公的心动

    大明公务员第七十二章申国公的心动第七十二章申国公的心动

    申国公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身边的管家,说道:“这是真的,区区一个小盐商,不到半年赚了万两白银。”

    管家说道:“小的一开始,也不相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这一件事情,都传开了。”

    申国公邓镇叹息一声,说道:“都说何夕能点石成金。我之前还不相信。而今相信了。”

    管家说道:“老爷,是不是------”

    他没有说明白,但是申国公邓镇已经明白了。他陷入沉思之中。

    其实邓镇并不怀疑何夕赚钱的能力,也不怀疑他愿意下场的话,能分一杯羹,而且是很大一杯羹。就好像开海这一件事情上,谁赚得最多?延安侯陆仲亨。

    不要看陆家完全远走海外了。但其实,人家在海外,有钱,有人,甚至有私军。在实力上,不在南洋诸王之下,甚至南洋诸王必须诚心实意地叫延安侯一声陆叔叔。

    但是往前几年,那些眼高于顶的皇子,会这么客气对陆仲亨吗?根本不可能。

    从这就能看出陆家的实力变化。

    只是邓镇要想得更多。

    首先,邓家不比陆家,他老子虽然是国公,但是人已经不在了。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人走茶凉。国公也好,皇帝也好,都是一样的。就是朱元璋也要为自己身后事担忧。

    其次,陆仲亨也付出了代价。最大的代价,就是陆家不在中原了。陆仲亨死后,陆家也不会在中原。这个代价,到底是值得不值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邓镇也要斟酌其中的代价。

    什么代价?

    站队的代价。

    邓镇虽然是二代,但是父亲耳提面授之下,不敢说英杰,但决计不是庸才。有些事情是很明白的。对于将来风暴,也是有预感的。这一点,几乎是所有顶层政治人物的共识了。

    不同的是,这一场风暴会有多大。

    有人觉得,不过是新旧交替。算什么大事。有人觉得免不得了要掀起几场大案。

    邓镇并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因为邓镇很清楚他要做的,就是稳,不出头。最少朱元璋在一日,他就老老实实当孙子一日。

    是以,与何夕在很多事情上,公事公办,既不得罪,也不亲近。

    不是,不知道何夕能带他赚钱,而是政治上的风险与经济上的利益要权衡利弊。

    他与何夕走得近,自然就是在变法一派中了。而将来太子登基之后,他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没错,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但是最上层的一些人,其实已经品出来味道了。只是没有人敢乱说。毕竟人家父子之间,说不定忽然和好了。中间搞事情的人,下场就不会好了。

    只是,而今申国公需要重新衡量这一件事情了。

    有时候,利弊需要权衡,那是利益不够大。而今区区一个小盐商,一年下来就能赚几万两,甚至北京城工地上还有很多缺口。申国公就要考虑,他如果参与进去,能搞多少钱?

    一两万两,不值当。十几万两,需要利弊权衡。如果一百万两,那就需要考虑后果有多严重了。有没有办法规避风险。

    之前他一直觉得是小钱,而今看来,似乎不是。

    申国公一摆手,说道:“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你下去办事吧。”

    申国公在自己是书房找了一些东西,随即出来,说道:“备车,去香河。”

    ------

    申国公一直在北平城中居住。今后这一座城池,要永远是北平城了。

    两人并不在一座城池之中。也算是给彼此留一些空间而已。毕竟两个大佬,距离太近,也会有太多摩擦。

    所以申国公要见何夕,也需要出北平城。

    为了这一件事情,兴师动众。有些不好说,于是申国公很自然找了一些公事,需要与何夕当面说的事情,这上面的轻重缓急,就要看申国公的意愿了。轻重缓急,都在一言之间。

    面对申国公的拜访,何夕其实也很迷茫。不知道申国公来意如何,不过不管怎么说,人都已经来了。还能不见吗?

    于是,在何府会客厅。何夕与申国公寒暄几句,坐定之后,申国公说道:“何大人,我这一次来是为了燕王北伐的事情。”

    何夕说道:“哦,都准备好了?而今也到了秋高之日,是要动手吗?”

    申国公摇摇头说道:“如果他准备动手,我就不说了。他偏偏没有想在今年秋天动手,这事情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不,找你商议一下,总不能朝廷问起来,我们什么都说不出来吗?”

    何夕这一段时间的经历都放在北京城上了。对燕王的事情就不怎么关心了,听申国公这么说,也来了兴趣。

    于是细细问了一遍,才知道是因为什么?

    因为秋收。

    长春都司农业基础很薄弱的,一年只能收一季。秋收就是整个长春唯一的粮食产出。一旦动兵,这一切都不会有了。

    当然了,这也有利弊权衡。

    就是在日本战场尘埃渐定的时候,大明对长春战场的支持,越来越多了。不说别的,粮食是绝对不缺乏的。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长春都司这些人,哪怕一年都没有收成,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长春秋收不取管,即便没有收粮食也有粮食吃,这是一件好事吗?

    就拿日后的九边来说,是的,整体来说,九边都不是什么太好的粮食产地,但如果说,这些地方都不产粮食,也是完全不对的。不信去看气候分界线。

    这些地方是能种粮食的,甚至而今很多卫所都是自给自足的。为什么后来都必须从后方运输粮食?

    就是因为从后方运输粮食这一件事情。

    从后方运输的粮食,是用劳役赋税的方式征收的,或者是以盐引的方式支付的。也就是说,不管多少钱,多少成本。与当地的粮价是脱钩的。我哪怕用一万两银子,运输过来一万石粮食。这里粮食是三钱,也必须要运输。

    而当地仓库体系腐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从官府搞出来的私粮,要比这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便宜太多了。当地种粮食不值钱。甚至赔本。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无奈的局面。

    边疆越缺粮食,朝廷越征调粮食,当地粮食种植能力就越被压制被消弱,于是,朝廷就需要付出更多有形的无形的成本,去想办法搞到更多的粮食。

    让边疆的养兵成本越来越高,高到大明财政崩溃。

    何夕不知道,燕王是不是看到了这一点。不过,这不重要。

    何夕说道:“燕王爱惜部众,也算是好事。这一件事情,就不用我们cao心了,直接上报朝廷便是了,让他们父子之间慢慢商议就行了。”

    申国公叹息一声,说道:“也是。”

    随即,申国公又搞出其他几件事情与何夕商议。

    何夕慢慢的忖过味来了。这些事情,是需要他们两个协商的吗?当然需要。但是也可以说不需要,公文往来也是可以的。毕竟,而今整个北方边疆的战略形态,都是比较安稳的。

    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将北疆之重给申国公邓镇。毕竟邓镇并没有什么可观的战绩证明自己。

    如果真有大仗要打,朱元璋决计不会让他来坐镇这里的。

    何夕立即猜到了申国公另有所图。

    只是这个所图何处?何夕还不知道。于是陪他演戏。两个人商议了一个上午,将需要两个人对接的工作清理完了。何夕内心之中也有一些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