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五章解缙

第八十五章解缙

    大明公务员第八十五章解缙第八十五章解缙

    这就是整个勋贵集团最大的问题了。

    中国历史沉淀太深厚了。勋贵当权的时代,其实也就是西汉初年。从汉高到汉武时代,都是这样的。甚至确定了非侯爵不得为相的潜规则。但是自从西汉中期之后,勋贵就让位于文化贵族了。

    也就是士大夫家族。

    更是在宋代确定了读书人地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大明勋贵们是一些什么人?

    要么是泥腿子出身,他们骨子里认同这一套哲学。要么是,原本就是地主豪绅家族,对于这些家族来说,他们甚至是读书人的一员,摇身一变从勋贵家族转变为士大夫家族并不困难。

    从权力上来看,这些勋贵是占据上风的。甚至权倾天下。但是从思想上,他们是士大夫儒家的臣服者。

    所以整个大明,从武勋时代转变为文官时代,其实并不仅仅是士大夫们的想法,是当初朱元璋的想法,也是整个时代惯性与潜意识。有些社会意识因为时间太长,简直已经是根深蒂固。

    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甚至不自觉的服从儒家的话术。觉得自己作的事情是错的。

    在这个战场上,何夕指望不上其他人。

    何夕说道:“而今我们在辽东,对京师的事情鞭长莫及。姚先生有什么想法吗?”

    姚广孝说道:“大人说的不错。这一件事情的主战场,只有在南京,别的地方做什么都没有用。大人又回不了南京,只要在南京推出一个人选。代替大人迎战丁显。这种事情,无所谓胜负,但是决计不能只有丁显一个人的声音,否则时间长了,一些事情就真的变成理所当然了。那时候,我们想做什么,就难了。”

    在思想领域,何夕一直是一个挑战者的身份。

    即便何夕在朱元璋的支持之下,在大明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仅仅是一席之地而已。但是儒家数百年根深蒂固,仍旧是主流。

    何夕说道:“你有什么人选?”

    姚广孝说道:“国子监明鉴堂之中有一个不错的人选,只是有些年轻。”

    何夕说道:“说来听听。”

    姚广孝说道:“解缙。”

    何夕眉头一挑,说道:“解缙?”

    果然是人才是会发光的。不用何夕特别挑选,解缙自然出现在国子监之中,或者说明初很多名臣,本身就是国子监出身的。而今因为何夕的关系,科举并没有恢复,国子监的地位更加重要。

    天下人才都要通过国子监才能出现在官场之上,对国子监的控制,是何夕最大的本钱。

    只是解缙这个人名出现在何夕面前的时候,何夕还是有一些惊讶的。

    姚广孝说道:“就是解纶的弟弟,解家三兄弟,每一个都不错。但是最有才华的就是解缙,解缙的才华,与他兄长不一样,是文辞之才,用之与丁显相争。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解缙是自己人。”

    解纶在何夕麾下做事,是从国子监明鉴堂出来的。是练子宁,黄子澄的师弟。在何夕派系之中,算得上是苗根正红。再加上姚广孝特别说解家三兄弟,估计解家三兄弟都是何夕门下。

    姚广孝要说的不是解缙的才华,而解缙的可靠性。毕竟这一件事情,不可靠的人,危害太大了。

    何夕说道:“那就听姚先生安排吧。我这就给宋麟写信,让他用国子监全部力量支持他。”

    ------

    明鉴堂这些年变化很大。在何夕在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临时修建的大院落。而今却不一样了。数年的时间,明鉴堂一直在不断的修缮之中。而今明鉴堂建筑规模与国子监原来的建筑相匹敌。

    庭院深深,而明鉴堂学子虽然多了不少。但是比起整个建筑群还是少的,这里最多的是书,而不是人。

    不管是何夕提出整理国故,还是何夕提出新史学。都建立在庞大的古籍之上的。

    这几年苏伯衡主持明鉴堂,完成最大的工作,就是对古籍的重新抄录,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每到一地,都要收集所在地的古籍文书。定都南京之后,更是全天下征集书籍。大内书籍之多。后来就是根据这些古籍,修成了永乐大典。

    不过,后来这些书籍,被付之祝融。

    而解缙就是苏伯衡的得意门生。

    此刻的苏伯衡,与解缙在松树下品茗。秋风萧瑟,摇落一地松针。落在地面上,青石之上,别有一番味道。

    苏伯衡说道:“我刚刚从监正哪里拿来的一封书信,你看看吧。”

    解缙坐在石凳上,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他起身双手接过书信,就显露出身形,有一些矮。不过他风度过人,美中不足之处,很容易弥补。

    解缙打开书信,细细一看,顿时脸色微变,欢喜之色,溢于言表。忍不住说道:“山长,亦知有解某?”

    在何夕看来,解缙是历史上的名人。但是在解缙看来,何夕才是他高山仰止的大人物。掌握他未来命运的人物。明鉴堂每年都有很多人流入各部。成为最底层的官员。解缙仅仅是其中之一。纵然他被苏伯衡赏识,当成亲传弟子。但也仅此而已。

    苏伯衡文章是好,颇有眉山苏家的家风。但也仅此而已,与何夕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苏伯衡老了,未来最多不过是在明鉴堂终老而已。但是被何夕赏识,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年,很多人证实了这一点,只要被何夕赏识,几年之内就能一步登天。更不要说,他出于明鉴堂,是何夕的嫡系。何夕所用之人,几乎全部出自国子监明鉴堂。

    当然了,国子监与明鉴堂那么多学生,未必都能成为何夕的党徒。毕竟一来人各有志,二来或许别人有其他的政治资源。而解缙虽然出于书香门第。父祖都是宋元之高官。但是新朝鼎革,解家并没有多少政治资源。解家三兄弟能同入国子监,一方面固然是解家的三兄弟才华,也是他们所有的政治人脉了。

    而今大哥已经在辽东任官了。在何夕手下做事,前途远大。

    解缙内心之中,自然也想得到何夕的赏识,从此一飞冲天,绝迹泥泽。他在明鉴堂之中苦心经营,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将自己的名声宣扬出去,终于等来何夕一封书信。

    解缙岂能不高兴?

    苏伯衡见状,叹息一声,说道:“我就知道,这明鉴堂留不住你。你啊,心不定。”

    解缙连忙行礼说道:“学生辜负老师厚望了。”

    苏伯衡对解缙寄以厚望,但是这个厚望并不是让解缙出去做官。而是跟着他做学问。何夕用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仅仅打开一扇大门而已。但是,其中很多东西,都是没有整理的。

    苏伯衡这些年在明鉴堂之中,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对古籍史书进行整理。比如编订各部专门史,如地理。道路,财政,政治变迁,等等。加入数学分析统计归纳都手段。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规律。

    当然了,苏伯衡一时间还没有什么发现。但是他做出的研究与整理,却是后来史学家所必须。

    只是这样的事情,清冷的很。没有什么荣华富贵可言,但总是要人做的。解缙资质特别好,博闻强识,过目不忘。苏伯衡很希望解缙能留下来帮自己,将来他这些事情,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可惜,解缙心思太重,功名之心太炽热,是坐不住的。苏伯衡也只能悠悠一叹,说道:“无妨,人各有志,只是何大人交给你的事情,你真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