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后在线阅读 - 第十六章 地道

第十六章 地道

    朱颐垣和谢迁交代清楚,就匆匆告辞,返回青石集,却没有注意到,他刚走,谢迁就把朱老爹叫过去了。你这儿子总是鼓捣自己的东西,怎么就不愿意给我干活?

    “朱大人,我可是真心实意对你们父子,等淄川城破,你可就要继承鲁王之位了,朱公子也就是鲁王世子,我谢迁可是说话算数的。”

    朱老爹一怔,忙道:“请谢首领放心,我们父子万万不敢辜负头领厚爱。”

    朱老爹心里发苦,他也不知道能糊弄到什么时候,万一谢迁翻脸,可就危险了。

    朱颐垣同样清楚,所以他才抓紧时间,壮大自己的力量,毕竟老爹还捏在谢迁的手里。

    大约在攻占淄川之后,事情就要见分晓了。

    朱颐垣压力不小,刚刚返回青石集,就有人来迎他。

    “朱公子,你家来了客人。”

    朱颐垣一惊,客人?

    倒不是说朱家没亲戚了,而是在这么个时候,谁还会没事串门走亲戚?

    到底是哪位,如此与众不同?

    朱颐垣匆匆进了家门,到了客厅,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个是老娘,另外两位都是僧人打扮。

    朱颐垣大愣,“这两位大师是?”

    母亲叶氏笑道:“什么大师,这位是你舅舅。”

    说着,她拉起一个年轻的僧人,到了朱颐垣面前,这位看起来不到三十,温文尔雅,眉眼之间,和朱颐垣还真有几分相似,一看就是亲舅舅,他叫叶廷兰。

    “行啊,听大姐说,你拉起来好几百人的队伍,不简单。”

    朱颐垣努力思忖,似乎也只是在小时候,见过两面,最近十年,都没有见过。

    “既然舅舅来了,我去准备点酒菜,接风洗尘。”朱颐垣就想溜了,哪知道老娘一把拉住了他。

    “张罗饭菜是我的事,跟你舅舅聊聊,他有正事找你。”

    说着,老娘把朱颐垣按在了椅子上,她转身下去了。

    这回朱颐垣想跑也跑不了了,只能坐好。

    叶廷兰打量他片刻,忍不住笑道:“大外甥,你拉起队伍,有什么打算?是想抗清,还是?”

    朱颐垣知道,这是老娘和他说了,也没有瞒着,干脆道:“我现在想的还是自保,至于抗清,还有些力有未逮,尚且需要壮大队伍。高筑墙,广积粮。”

    叶廷秀笑道:“这确实是太祖皇帝夺取天下的不二法门……只是我想问问大外甥,你知道山东的情况吗?知道各地有多少义军吗?”

    朱颐垣大惊,他当然想知道了,不过这才几天的功夫,根本来不及打听。

    “我只知道各地义军数量不少,但具体情形,却是不清楚的。”

    叶廷秀点头,“那好,我就跟你念叨念叨。”

    说着,叶廷秀就跟朱颐垣讲述起来,首先就是在去年起兵的济王。

    这位济王也是朱明宗室,身份和朱颐垣差不多,他自称济王,在德州举事,一度攻占了四十多个县。

    最后不幸失败,但济王旧部尚存,还在和清廷缠斗。

    此外还有潍县人张广,莱州的明朝副总兵杨威,闯王旧部赵应元……他们都前后举兵,有人失败了,有人还在辗转战斗,不肯投降。

    尤其值得一提,就在曹县,尚有数十万榆园义军,他们都是难得的忠臣义士,人多势众,很是难得。

    朱颐垣默默听着舅舅的介绍,说真的,他并不怎么清楚明末清初的山东义军。谢迁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杀了大汉jian孙之獬,才名留后世。

    可听舅舅这么一说,山东大地的义军,还真是不少,朱颐垣的精神为之一振。

    而叶廷秀接下来的介绍,更让朱颐垣目瞪口呆。

    这个榆园义军,从明朝就存在了,由于万历年间,灾荒不断,许多曹县的百姓外逃,家乡变成一片赤地。

    结果数年之后,等乡亲们返回,却发现在家乡,生命力顽强的榆树开枝散叶,榆钱儿落地生根,长出一大片茂密的榆林。

    几十年下来,这一片榆林绵延百里,贯穿曹县。

    因此就有百姓借着榆树掩护,藏身其中,把榆树林当成了世外桃源。

    渐渐的,人数多达几十万,形成了一股强悍的势力。

    “这些义民百姓,他们占据榆园,只是为了求生,并非要反抗大明。满清鞑子南下之后,他们更是愿意捐弃前嫌,同朝廷一起,驱逐胡虏,只可惜应天诸公,忙于内斗,史阁部不肯发兵徐州,要不然,又怎么会有扬州之屠!”

    朱颐垣大惊,“舅舅,你没有骗我吧?”

    叶廷兰微微一笑,他扭头看了看另外一个大和尚,这位一直没有说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巨大的耳朵,又白又大,还真有点佛爷的意思。

    “大外甥,这位阎尔梅先生,曾经率领七千兵马,前往扬州,面见史阁部,像他建言献策。”

    朱颐垣更加惊讶,“您见过史阁部?”

    阎尔梅点了点头,“去年的时候,我散尽家财,招募七千乡亲,前往扬州助战。我曾经向史阁部建议,主动攻取徐州,只要占领徐州,就能和榆园义军联络,然后一同谋取山东,足以抵御清廷,光复中原。奈何史阁部不听,我也是无力回天。”

    朱颐垣稍微思忖,如果真的按照阎尔梅的设想,至少弘光朝廷还能多一道防线,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朱颐垣微微摇头,“史阁部纵然是良臣,多方掣肘,也是有心无力。”

    听朱颐垣这么说,阎尔梅打起了精神,“我追随史阁部时间虽然不久,但南方诸公沉溺内斗,不分轻重,不识大局,皆是亡国之臣。我羞于和他们为伍,决定返回沛县老家,招募豪杰,和清廷周旋,所幸有润山兄指点,让我来山东看看。”

    润山?

    叶廷兰忙解释,“这位润山先生,名叫叶廷秀,算是我的堂兄。见到了阎先生,我就准备为了抗清大业出力。我们本想联络各地义军,摸清楚状况。前几日听闻有人杀了张至发的子侄满门,因此过来查看,走到半路,想起大姐,所以我过来瞧瞧,真是没有想到,能打进张家,就有大外甥的功劳。”

    朱颐垣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没想到自己的亲舅舅,也投身抗清了,他带来的这位阎先生,更是见过史可法。

    朱颐垣顿时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他眉头微皱,“方才说到榆园义军,他们又是怎么和清军周旋?难道只是靠着榆林遮蔽吗?”朱颐垣第一时间,打听经验。

    阎尔梅感叹道:“榆园义军弟兄,确实了得。他们在榆园地下挖掘地道,长达几百里。鞑子兵来,藏身其中,而后出其不意,攻击鞑子弱点。榆园有百里榆树林,鞑子的骑兵施展不开,又有地道神出鬼没,专门打鞑子的弱点。倘若史阁部能够北上徐州,和榆园义军连成一气,又何至于扬州遭难,数十万军民百姓,惨遭杀害!”

    朱颐垣听到这里,已经惊得张大嘴巴,说不出话。

    脑袋里只剩下三个字:地道战!

    就在山东曹县,有百里榆树林,在榆林下面,还有绵延百里的地道。

    又有近百万军民活跃其中,利用地利,抗衡清军!

    倘若是真的,真是可以羞死应天诸公了。

    阎尔梅自然没有撒谎,这一支榆园义军一直坚持到了顺治八年,比弘光和隆武加起来还长得多。

    而且清军一度奈何不了榆园义军,还多亏了那位大才子侯方域,他给清廷总督出主意,掘开河堤,放水淹了榆园义军的地道,这才彻底剿灭这一支顽强的抗清力量。

    朱颐垣在仔细询问,确定实情之后,整个人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说谁清军入关,中原百姓就投降了?

    光是齐鲁大地,有名的义军,就有几十支之多。有宗室子弟,有大明的旧将,有李自成的部下,有生员,有普通百姓,甚至是山贼草寇。

    在这个生死危亡的关头,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们不光有勇气,还有智慧。

    你敢相信,在明清之际,他们居然开发出了地道战的打法。

    这个消息对朱颐垣来说,绝对是颠覆性的。

    他终于打消了最后一丝疑虑,坚定了念头。

    他想过,要不要先发展点人马,然后向南逃跑,投靠南明。

    奈何南明的这帮虫豸,无药可救,一句话,完颜构跟他们比起来,都算是英明神武了。

    自己去了,多半死路一条,运气好点,也就是逃到海外,苟延残喘。

    朱颐垣真实想法,是留在山东敌后,聚拢民心,跟清廷周旋。毕竟他上辈子在军营服役好几年,前辈的游击战术耳熟能详。

    但是朱颐垣还有个最大的疑虑,那就是明末的老百姓,当真能组织起来吗?

    他忧心忡忡,始终不敢和乡亲们挑明。

    可是当听到榆园义军的消息,朱颐垣再也没有犹豫。

    因为他意识到了,或许榆园义军最后败给了清军,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三百年后,中原百姓,再度拾起榆园义军的法子,并且发扬光大,去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

    那一次,他们真的赢了!

    这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此刻的抗争,并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舅舅,还有阎先生,能不能烦劳你们,给青石集的乡亲们说说,就说说榆园义军的办法,我们太需要这些宝贵的经验了。”朱颐垣恳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