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父辈的时代在线阅读 - 第一章 分家 四

第一章 分家 四

    四

    夏日聒噪的蝉鸣和八哥已经过去,秋天晒稻谷的长篙赶鸟赶小鸡也变成了回忆,冬天雪地里追兔子的脚步还在多年后,趁着春天耕地手扶拖拉机的声响还未开始,爹爹盘算着手上的钱,家里的稻谷,远房的亲戚。

    终于他们要建新房了!

    说是建新房,也不过是在老房子的旁边,再建一间大一点的三室一厅。

    2层的小楼房还不在此时的建造计划内。

    建房子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老二的婚事。毕竟他已经带着他的相亲对象,就是我妈,来过他们的老屋了。

    老屋有三间房。大门进去,就是一个小客厅,正对的是一个后门,南北通风,左边是西厢房,右边是东厢房。

    左西右东最开始是对等的两个房间,后来我爹爹用灰色的砖头在西厢房砌了一堵墙,这样西厢房就分成了前后两个房间,后面的小房间用于屯稻谷,三间房就这样形成了!

    老二老三老四,他们三兄弟住右边的大房间。

    本来按照我们村的理儿,应该是他们的爸妈就是我爹爹婆婆住,但是他们心疼儿子们,所以他们要求住小房间,屯谷的这间房收拾了一部分,用床单隔开,就是我小姑姑的闺房。再以前是大姑姑和二姑姑的房间,小姑姑时而和爸妈睡,时而挤着和两个jiejie睡。

    我mama那边的住房情况,也差不多如此。正所谓门当户对啊!

    家里没有额外的砖再建一个厨房,所以厨房就在客厅的角落靠近右边的房间,也靠近后门,这样也能避免温度太高对左边谷仓的影响。

    说起厨房,正屋中间放着一张爹爹年轻时候打造的八仙桌,四条长凳子,去年修船也是这几条长凳,八仙桌上面,放着几个洋碗,洋盆,洋蜡,还有洋火。婆婆说,这些物什都是留洋漂到中国的,所以铝制碗,铝制盆,蜡烛,火柴,前面都加洋。用洋蜡以前,爹爹婆婆都是用煤油灯,拨一下,亮一阵!

    而厨房,其实就是一口用砖头打造的“土灶”,土灶的一边借用了东厢房的墙,节约了一些砖,另一边砖头砌到腰身的高度,方便站立炒菜。

    灶的样子,就像两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一上一下。

    这里就是我婆婆的天下,土灶的上下开口并不大,但是有两层,准确的说是三层。

    土灶最上层放着一前一后两口铁锅,前面一口大锅火最旺,用于炒菜,蒸菜。后面一口小锅是利用灶内火的余温煮米,烧热水,蒸饭和蒸菜。

    中间一层是空心的,是土灶最主要放木柴烧火的地方,搁木柴燃烧的地方是一块间隔着小缝隙的大铁皮,这样木柴燃烧成灰烬会落到第三层。

    第三层直接连接地面,铁锹可以把灰烬铲除,第三层也是空心的,里面黑漆漆,有一回我小姑姑钻里面找东西,头脸全部蹭黑,俨然一个女包公。

    第三层还有个作用,假如第二层柴火太旺,锅里的热气有时候会招架不住,就可以抽点柴火到第三层里面减少火力。所谓釜底抽薪!

    灶的最里面的火和烟是直接连接屋外的,屋外会沿着灶尾部垂直向上做一个高4-5米的烟囱。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每家每户炊烟袅袅的出口。

    但是烟囱是有讲究的,不能把洞口垂直向上。要是下雨天,雨不就直接落入烟囱里面了吗?而且大风来时,极易造成火势倒灌,那可是很危险的。

    所以烟囱垂直入天以后,一定要加高两块砖,做个横向的出口。就像一个小嘴的口哨模样。

    那口哨似乎还自己吹着叫嚣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咳咳,浓烟就飞上天了!

    目下爹爹,不想在堂屋里面做灶了,这次除了建新房,一定要单独做一间厨房。

    爹爹和我爸三爷小爷一起,把家里的稻谷全部运上了板车,来回了几天,十多趟,留足了口粮和建房需要的粮食,其他的全部卖给了粮站。

    找了婆婆的娘家,大伯,村里的富裕人家周转了一些。

    然后爹爹开始列采购计划,那场面,都快赶上木兰从军了,东市买砖头和黄沙,西市买水泥和红瓦,南市买粘布和手套,北市买木柴建新家!

    爹爹家里的男丁真可谓一门的泥瓦匠,除了我小爷年纪轻,经验浅,千万可别忘记了因为偷懒学会的木匠我大伯,真要建房了,这可让同村同族的人纷纷前来祝贺,走后都是羡慕不已,因为当时泥瓦匠木匠可是按大工算工钱,节约不少钱不少,还不用到处求人,更可气的是他们家直接就自给自足了。

    最让村里人羡慕的的还是我的大姑爷二姑爷也都是我mama那村里有手艺的泥瓦匠。

    说是满门忠烈好像不对劲,那就是齐活儿的瓦匠世家吧,只可惜这门手艺,就在他们身上全部绝迹,后继无人,就比如二木那小子,从小看到大,就是没学会!

    不过在那时,那些有女儿待字闺中的邻居都在笑话着说,以后也一定要找个会泥瓦匠的人家。

    裤腿子脏一点没关系,主要是有这手艺只要不做懒汉,以后家里的光景肯定过的红火。

    大姑姑二姑姑也回来帮忙,做饭,洗衣,提泥灰,男人们没出半个月,已经把房子完成了。

    红色的砖房,在村里格外亮眼,尽管一家人住的还是灰色的砖瓦房。

    想必我爹爹在做新屋的时候心里也美滋滋,不光自己的女儿们也找到靠手艺吃饭的女婿,自己的儿子们也都有了谋生的本事。

    江汉平原雨水充足,所以,盖瓦是很讲究的,不需要蓄水,中间是顶尖,两边直接斜坡,正面看就像一个大写的人。

    沿着砖头中间高两边低的走势,长短一致的木头间隔半个瓦片的距离钉一根,左边右边的斜坡都是如此。

    他们架着木梯小心翼翼往上爬,坐在结实的木头梁上,开始铺上厚厚的黑色防雨粘布,最后将榫卯结构的红瓦一块摞一块的压实。

    我爸在红瓦最尽头的两边,用瓦片砌起来两个尖尖角的造型,寓意蒸蒸日上!

    崭新的红色砖瓦房就落成了。

    后面的事情,翻新整理室内的碎砖块,平整房间里的泥巴,然后用灰色便宜的砖铺平每个房间的地板。

    新屋依然仿照了老屋的格局,中间客厅,左边右边是对称的房间。只是客厅再没有了土灶。这次做成了左边2间小房,右边1间大房。总共3间房。

    我爸爸就是在右边房间结的婚。

    我们村里从先人到现在的人,约定了右手边为大!大伯分家以后,最大的就是老二了。

    这个次序,连酒席都是一样,上席吃酒右手边往往是最尊贵的客人,比如娘家老舅!

    新房顺利落成,就是搬家的问题了。

    爹爹婆婆说,他们不愿意搬家,老屋有了感情,住了几十年。爹爹说,我们身子已经是半截入土的人了,你们娃儿们住进去也好讨媳妇。

    拗不过老人,三个儿子搬了进去。

    建了新屋,就没有老二结婚的钱了。

    爹爹婆婆带着老二,就是我爸,去了我噶噶爹爹噶噶婆婆家里提亲。

    爹爹也说了目前的家里的新屋和欠债的情况。噶噶爹爹说,两个娃以后慢慢还。

    都是部队出生的两个爹爹,基本没谈彩礼的问题,但是该有的乡俗不能免,毕竟也是养了十八九年的女儿。

    噶噶爹爹说:两个娃能好就最好,也希望两个娃以后有出息,吃苦不怕,就怕不上进。

    爹爹婆婆深表感激,也万分开心。

    等到9月份秋收的粮食卖了,再借下一点,准备这结婚的喜钱应该是有了。我爸妈的婚事没有什么阻力,还是因为我噶噶爹爹婆婆也是穷了半辈子,不愿意因为钱的问题乱打鸳鸯。除了知道家道不容易,当然是更加看中了我爸的吃苦耐劳,所以才不要了彩礼。

    当时隔壁结婚,可是开口1000元的彩礼,将近两年地里的收成。最少的也要500元到800元。

    可见,不管是什么时代,姑娘决定嫁给谁,彩礼都不是唯一的条件。

    几年后我的小姑姑,就是另一个例子,更加疯狂的例子。

    不过好像凑钱结婚,也就是裸婚现象,自古就有,从未中断,有钱就按有钱的打算,没钱就按没钱的计划。

    两个爹爹商定了十月一日,国庆节的婚期,普天同庆!

    大姑姑是他们的媒人!

    真可谓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新时代,他们也是互生好感,也算是新时代和旧时代彼此融合的新常态了。

    中秋节以后爹爹婆婆就开始准备我爸结婚的事宜了。两家隔了四五个村,但是走路也得将近1个小时。于是,我爸考虑着,去借两辆自行车,接亲路上如果走累了,就坐着推一会儿。

    那会已经没有花轿了,一个小时的路程,即使有,壮汉也得累成瘦汉。

    家里就像机器人总动员一样,又开始忙活起来了。

    按照农村当时的规矩,女家那边的酒席需要男家这边承担全部的猪rou,鱼,大米等。

    但是噶噶爹爹和噶噶婆婆商量,都是穷人家,就按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来置办。

    物件九样,全部十斤,寓意千金出阁!

    十斤美酒

    十斤大rou

    十斤大鱼

    十斤鸡蛋

    十斤桂枣

    十斤大米

    十斤土豆

    十斤面条

    十斤莲藕

    按照当时,这些绝对不是很高的要求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拿出来。

    主要还是讨个吉利,同时也都有各有讲究。

    美酒,必须是坛子装十斤,每家每户的女儿出嫁前我们那都可以呼做“团子”,看到谁家闺女就说,这是谁家“团子”,因为你要娶走我家“团子”了,所以必须抱一个坛子给岳父岳母家,这样他们心里会好受些。坛子和团子谐音,撞上美酒,也寓意美好香甜!

    大rou,就是猪rou,寓意美好生活不缺吃穿,而且村里乡里基本上都是以猪rou为rou食,酒席上猪rou做成的荤菜更是花样繁多!

    大鱼,其中必须备上一条大鲤鱼,寓意鲤鱼跳龙门!其他就是鲫鱼,鲶鱼,胖头鱼,边子鱼等等组成十斤,寓意年年有余!

    鸡蛋,寓意清清白白,飞黄腾达!

    桂枣,半生是红枣,半生是桂圆,寓意早生贵子,甜甜蜜蜜!

    大米,必须是5斤新米,5斤陈米,新米寓意今年五谷丰登,陈米,寓意居安思危吃水不忘挖井人!

    土豆,寓意圆圆满满,多子多福!

    面条,寓意长长久久,长命富贵!

    莲藕,寓意佳偶天成,节节高升!

    结婚的这天,我爸爸终于脱去了那身补丁解放衣,解放胶鞋,换上了一身白色衬衣,西装的裤子,崭新的皮鞋。

    村里同姓同族的叔伯邻里兄弟嫂子们前一天就全部来帮忙了,在新屋和老屋的大门口,架起来油布的棚子,又从各家邻居借来了8张的八仙桌,32条长条凳,2口大铁锅,2个大蒸笼。

    用砖块围了两个八卦形堆成半米的高度,架起2口大铁锅,这就是今天下午大师傅的舞台了。大师傅就是村里有酒席经验的大胖厨子。

    至于今天准备的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一直到1996年才逐渐形成了标准红白喜事的12碗流水席。后续再给大家一一道来。

    爹爹去隔壁村请来了两个吹唢呐的老师傅,这两个老先生和我爹爹在大集体年代建立了深厚友情。尽管都是免费来帮忙,但是酒饭管饱,好烟阿诗玛已经塞进了他们的口袋。

    大伙知道,只有在结婚嫁娶和村里老人仙去才会请唢呐,我爸说这就叫“喇叭”,一张双人的学生桌挨着新屋的大门放好,铺上红色的大张对联纸,两个老师傅坐在桌子后,从早上吹奏到晚上,每一个进门的客人都要点头示意问这两个老师傅的好。老师傅嘴上用力吹,手上轻轻按,一边陶醉,一边点头。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今天宴宾,夫妻拜堂!

    一曲高山流水,一曲花好月圆,一曲好日子,一曲凤求凰!

    三爷和小爷到二爹爹家里借来了锣鼓家业,二爹爹家里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也都回来帮忙了。锣鼓家业和唢呐在我mama那边也是应有尽有,全都备齐。

    锣鼓家业,一面鼓,两把木槌;一面锣,一支木槌;一对大双钹(bo一声);一对小双钹。

    鼓,这套家业最重要的乐器,其他都是伴奏。牛皮的鼓面直径1米2,木制的鼓身漆红,两枚大铜环一边一只,是用于抬鼓的。所以这个乐器,需要三个人完成,2人抬鼓,1人拿起两只系着红绳的棒槌打鼓。敲击的大鼓,咚咚咚咚咚。

    锣,铜锣一响,黄金万两。形如满月的铜锣,铛铛铛。

    双钹,铜质圆形的传统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就像一个铜帽子,中间是红布流苏点缀。大双钹就像两个铜帽子相击,小双钹只比手大一倍,锵锵锵锵锵。

    要选好去迎亲的队伍,cao练这些锣鼓家业,二爹爹的二儿子就是我的“小父”我爸的堂弟鼓打的漂亮,大伯会敲锣,三爷和小爷就使大小双钹,另外找了同姓的两个后生抬鼓。

    这套家业演奏起来,热闹非凡,“小父”用双手拿起棒槌敲击两声鼓面上方的木头,发出准备开始的信号。

    咚咚,咚咚锵,咚锵咚锵锵咚锵,铛!

    咚咚咚咚咚锵,锵咚咚咚咚咚咚,锵锵锵,铛铛铛!

    咚咚锵锵,咚咚锵锵,咚咚咚锵锵锵,咚咚咚,锵锵锵,铛!

    最后用棒槌敲击两下鼓身木头,表示一曲完毕。

    继续敲击上方鼓身的木头,表示继续演奏。

    演奏了十来遍,哥几个配合度已经像一个专业的乐队班子了。其实专不专业也无关紧要,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劲,欢乐劲。

    爹爹交代我大伯,这次由你和你二爹带队。一定不能失了老木家的体面。

    大伯说:“爸,你放心”。

    爹爹说:“迎亲不走回头路,你知道的。你一会组织迎亲的人在村尾开始步行,从南边过去亲家家里,绕一整圈,接亲以后从北边走,可以走到村头,从村头进村。明白吗?”

    大伯当然知道,这可是自古村里结婚的线路,他结婚就是这么走的。

    娶亲不走回头路!

    大伯点头说:“好的,知道!”

    爹爹说:“去时是单数人一定要点好数,迎娶你弟媳回,再点一遍,一定是双数人回!”

    大伯继续点头说:“好的,一定点清楚人数!”

    爹爹说:“快去点人数吧!”

    大伯刚走,爹爹又说,“两个小姑娘要带上啊!”

    大伯知道,要两个未出嫁的女子去迎亲,也就是我小姑姑和她的闺蜜二爹的小女儿我的小小姑。

    屋里屋外都是人,爹爹让小姑姑一起帮忙喊来二爹。

    爹爹又对二爹说:“老二,烟准备了几条?”

    二爹说,“准备了5条!”

    爹爹说:“鞭炮准备了多少?”

    二爹说:“有两蛇皮袋子了,不够了临时再买!”

    爹爹说:“娃们出门,你要多教,顺顺利利把二媳妇娶回来!”

    我爸老二,我妈就是二媳妇了。

    一架大鞭炮噼里啪啦的响起,浓烟四起,响彻全村。这就是迎亲出发的信号。

    二爹爹带着爸爸,带着锣鼓家业乐队6个人,小姑姑,小小姑,加上族里的兄弟,总共15个人就步行出发了,刚好凑成了两桌人。

    爸爸和二爹分别推着自行车。步行1小时到了我爹爹家门口。

    锣鼓家业咚咚锵了半个村,鞭炮炸了三回合,门口铺满了红色的鞭炮纸,噶噶爹爹家大门终于打开。

    没有繁琐的找鞋子,没有繁琐的开门红包,除了必须封一个88元的红包讨个吉利。虽然没有闹新人,但是也挡不住满屋子人都来看新娘子的热闹景象。

    吃罢午饭,噶噶爹爹家的大门再次关闭,女儿出行前跪拜祖宗,跪拜父母,家里关门放一架送行鞭,我的舅伯在门口,顺势从后背抱着我mama跨过家里的门,然后放在地上。

    我的堂姐妹几个出嫁,也是由我双手夹住她们的胳膊跨过家门。

    这是乡里出嫁的习俗。

    从我噶噶爹爹家门口开始,亲人们开始走路送新娘,一路送到村尾。此时的噶噶爹爹婆婆就会留在家里,怕新娘子太不舍,也怕自己的眼泪被儿女们看到,尽管这是大喜事。

    迎亲送亲的队伍走过村里每家每户的门口,每家每户的族人都要在自家放一架鞭炮以示送亲,以示不舍,以示隆重。

    接亲的队伍在最前面走,中间是新郎新娘,新娘由家里族兄搀着前行,后面是送亲的队伍。

    接亲的队伍锣鼓响起,送亲的这边同样的锣鼓相和,咚锵相交。整个场面人声鼎沸,锣鼓相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咚咚锵锵咚锵锵的锣鼓交响乐,祝福着这最大的人生喜事!

    送亲的每家每户门口放一架鞭炮,二爹也要回敬一架鞭炮,所有的人都需要等鞭炮放完再走到下一家,再接着放鞭炮。人家放鞭炮的时候,二爹都要迎上去送上人家一两支香烟。路遇的送亲的人,也都是烟来鞭往。点头谢谢!

    俗话说得好啊,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

    可是只要男方,礼仪周到,客客气气,娘家人也不会有为难的道理。

    终于到了村头,新娘流着眼泪一路回头想多看几眼从小长大的故乡,从此刻就要嫁人,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新娘上了自行车,慢慢走远,眼泪也慢慢止住。

    其他人,挑起了我噶噶婆婆准备的新被褥,红色的新胶盆,新镰刀,新扁担,两套新衣服,新开水瓶,新胶桶,新衣架等等,一切一切新的东西,开始新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要选男劳力来迎亲了。为了犒劳这些搬运迎亲的人,被褥里面都放着红包等他们发现呢。

    路遇的每一座庙,每一架桥,都需要停下来放一架鞭炮。

    感谢土地公土地婆,感谢河神,感谢黄天和厚土。

    快到村头的时候,鼓锣家业又开始了,村里人都知道,新娘子回来了,虽然那边的热闹接近尾声,但是新郎这边的热闹还在继续。

    我三岁半的大堂姐,一岁大堂哥,那么无忧无虑的时光,替我见证了这一场盛大的婚礼。

    爸妈的新婚在新房进行。

    但是一年后。分家就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