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文魁在线阅读 - 九百六十五章 运作

九百六十五章 运作

    吏部之政,在于文选,考功二司。

    考功在于考核,京官六年一京察,外官三年一大计,都是吏部考功司主持。

    而文选司,就是决定文官升迁。

    文选司郎中,铨郎决定天下官员升迁。

    现任的文选司郎中是陈有年,浙江余姚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

    陈有年穿着五品补子的官袍,正坐在吏科公廊里,与吏科都给事中齐世臣叙话。

    文选司郎中,吏科都给事中,一个正五品,一个正七品。

    论官位再卑微不过,但却是大权在握。连督抚大员这等封疆大吏,见了二人都是要客客气气,恭恭敬敬,不敢在二人面前摆上官的架子。

    特别是吏科都给事中齐世臣,隆庆五年进士,江西南昌人。

    进士出身,当了十几年的官,也才正七品,外行人一定会笑话一句这么多年你当官都当到狗身上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都知道,吏部都给事中是何职?

    台垣之首,谏官领袖!

    言官中,唯有其握有铨选大权,铨官中,唯有其握有封驳,弹劾之权。

    吏部以下,连吏部尚书都要对他客客气气的,其他官员更不用多说。

    科道言官天不怕地不怕,但他们最看重的升迁之事,都要吏科都给事中帮忙,故而吏科都给事中被称为台垣之首,谏官领袖。

    检察,铨选一把抓,而官位只是正七品,齐世臣才任了吏科都给事中不过两年,但已觉得大学士,也不过如此了。

    所以一个陈大年,一个齐世臣坐在六科的公廊中,一路路过的六科官员是见了也要绕路啊。

    二人现在谈论吏部人事变动。

    齐世臣道:“去年右宰陆平湖因劾去位,实是可惜,不过所幸沈四明补上,又有心谷为铨叙郎,此可谓浙省盛事。”

    陆平湖是陆光祖,去年首辅申时行,吏部尚书杨巍与言官大战。

    吏部右侍郎陆光祖因上书站在申时行一边,而被言官弹劾去位。陆光祖走后,沈一贯补为吏部右侍郎。

    所以齐世臣说走了一个浙江人,又来了一个浙江人。

    陈有年道:“可是眼下政府与科道相互攻讦,颇有党争之相,此非朝廷社稷之幸事。”

    陈有年言语有几分无奈,他的父亲是言官出身,所以在政府与言官之争,他是同情言官的。

    但他是申时行同年,又是属于朝中执政的浙党,所以身处这个位子,有些左右为难。

    齐世臣笑了笑道:“不过是政见不合而已,何来党争,君子和而不同,满朝诸公也未必存有什么私心。你我举铨选之权,只在为朝廷推举贤良方正,至于是否意见相左,不必理会。”

    陈有年看了齐世臣一言,此人说是言官领袖,但态度很暧昧。去年李植,江东之他们弹劾申时行,杨巍时,他却站出来替申时行,杨巍说话。

    二人闲聊一阵,这时两名绯袍大员走到吏科公廊来。

    左右科官见了二人,纷纷避道作揖行礼。

    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吏部左侍郎李世达,吏部右侍郎沈一贯。

    李世达先不说,且说沈一贯,此人乃翰林学士,又身兼吏部右侍郎,可是入阁的大热人选。

    沈一贯站在公廊前,身在各自廊房里的六科官员都不时出来看一眼。

    以往没见过的,今天见一下。

    以往没在意的,今天在意一下。

    翰林院里的翰林虽不多,但也不少,其中不少人都是修书修史一辈子默默无闻。若不到翰林学士都不算熬出头来,不值得注意。

    但若以翰林学士兼吏部,不论大家立场是否一致,但以后要打的交道,恐怕是不会少了。

    沈一贯任吏部右侍郎不过两个月,也知不少人打量他,但他是目无余子,丝毫不放在心上。他来到吏科公廊前道:“心谷,冢宰都已快到乾清宫了,我们也过去了吧。”

    这一天,是吏部要报选天下优异文职官员天子,按理要前往乾清宫请旨。

    齐世祖露出一个恍然的神色,笑着道:“此事本官都差一点忘了,累几位久候了。”

    对于齐世祖的话,数人自然心底都是不信。

    于是众人不说话来到乾清门前,但见吏部尚书杨巍,正坐在门前屋檐下。

    几名太监撑伞奉茶的伺候着。

    杨巍闭着眼睛养神,待几人到面前行礼参见后。杨巍方睁开眼睛点点头道:“你们来了。”

    就在这时,乾清门一开。

    看起来上了年纪的杨巍,一下子有了精神,在太监的搀扶下从椅上起身。

    沈一贯他们随着杨巍一并来至乾清门前的石阶下跪拜。

    但见皇帝身边的太监高淮来至台阶下,搀扶起杨巍笑着道:“杨天官让你久候,这是陛下的旨意,一切依吏部所请。”

    杨巍手捧过圣旨正色道:“有劳公公了,请圣上放心,臣一定秉公为国选才。”

    高淮点点头即回去了,杨巍回头看向沈一贯三人道:“回部。”

    说到这里杨巍又对齐世臣道:“齐都谏,照例也请到场监制。”

    当下众人来到吏部。

    吏部公堂上,左右书吏都是摒退,门已关闭。

    杨巍对众人道:“以往吏部铨除,都是我们堂官,司官,吏科都给事中在堂,看打选官印子,挂榜登簿,以待总缴入内。但这一次铨选与以往不同,这次不是选官,而是推举贤良。”

    说到这里,杨巍于公堂上座,齐世臣下座,其余官员各安其座。

    说起公座,吏部,兵部选官时,吏科,兵科都给事中也是一定要到场的。

    按照规矩,尚书与都给事中都要一并上座,但是在万历初年时,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主动自贬下席,不敢与吏部尚书同座,从陈三谟以后,吏科都给事中都不敢与吏部尚书并列。

    不过在兵部,却一直是兵部尚书与兵科都给事中并座的局面。

    文选司郎中陈有年先奉上了选单。

    杨巍道:“这是州府官员一共两百六十五名,本部堂请列位过目,其中抚,按,布三司保举卓异都有标注在旁,我等从中选拔贤良,再报闻天子。”

    齐世臣起身问道:“敢问太宰,这一次为何是从州府官员中保举?”

    杨巍道:“因为外官大计在即,京职官员先放在一旁,吏部有意从州府官中推举贤良,以为表率。”

    齐世臣又问道:“那为何排除二司,以及州县官员?”

    杨巍捏须解释道:“因为州县官员官位卑微,人数众多,不好一一推举,至于藩臬二司官员本就是大员,推举二三品大员,当由众卿同议,非本部单独而决。”

    “而州府官虽不是封疆大吏,但也是方面大员,上承中枢,下接亲民,品秩合适。何况本部记得吏部已是很久没有推举贤良之州府官员上报天子了。”

    齐世臣道:“下官受教了。”

    陈有年在一旁听着齐世臣与杨巍的对话,心底却是一等想法。

    有时候朝廷选拔官员时,会一圈一圈的制定标准,比如今年考选清廉,明年考选严谨。

    看过去似乎是按照标准从中选拔官员,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是倒因为果。

    这时候沈***:“可是这两百多名官员中也不少,其中不乏考绩卓异之官员,要从中选取贤良推举给陛下也是不易。”

    杨巍点点头道:“肩吾说的好,外面的官员叫吏部为铨部,是因为吏部有铨选官员之责。”

    “我们既要考察官员的贤良与否,清廉与否,治绩如何?但也要导士风所向。之前陆侍郎为选郎力排众议向天子引荐海刚峰,从此一扫官场恶习,天下士子都知道,朝廷用官是将清廉cao守摆在首位。”

    “而如今官场风气如何?一言概之,避外营内。前几日元辅与我谈及此事时,也是痛心疾首。眼下官员为谋迁为京职,甚至不惜连贬数级。上个月都察院一位御史外放三品参政,尽愤然挂冠而去。还有一些京官自持清流,不肯为亲民之事,种种之事,不胜举之。所以本部堂以为从外放州府的京官可优先考量!”

    听了杨巍的话,几位官员心底都是了然,迅速在心底搜索了从京官外放官员。

    这时候左侍郎李世达道:“不知为圣上贬谪的官员是否考虑在内?”

    “这?”杨巍没有立即回答。

    李世达继续到:“京官外放地方的官员,不少是被陛下贬谪的,比如李三才,此人在地方很有政绩,在官声也很好,但他是触怒陛下而外放的,若是推举他们,恐怕陛下会不喜。”

    这时杨巍道:“我等身为人臣当秉直而言,只要是符合道义,就算逆耳之言,也要如实上禀。你说的李三才,本部有耳闻,此人在官声很好,可以列在向天子保荐的名单。”

    李世达闻言露出喜色,李三才与他有旧,这一次正好借着这个时机向杨巍提出来。

    而杨巍也是明白他的意思,他也要平衡下面的官员利益,这吏部左侍郎的面子,一定是要给的。

    杨巍当下道:“你们看看这州府官员有无如李三才这样被天子贬谪到地方,但却政绩卓著的官员,你们可以向推荐,然后再报闻天子。”

    当下陈有年,沈一贯都道:“下官有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