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要做皇帝在线阅读 - 第九百七十八节 准备战争(1)

第九百七十八节 准备战争(1)

    走出清凉殿,刘彻抬头就看到了种在殿前花园里的两颗枣树。

    此时,枣树上已经挂满了青色的小果实。

    再过两个月,它们就要成熟了。

    “今年上林苑的枣树结果情况怎么样?”刘彻回头,对着跟在自己身后的汲黯问道。

    “回禀陛下……”汲黯严肃的回答:“根据上林苑苑监报告,今年上林苑的枣树,预计能获得丰收,有上万株枣树挂果,当可产枣千石!”

    刘彻听了,顿时就将心放回肚子里。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

    堂堂一国之君,为何会有这样的闲工夫去特地关心和了解枣树的结果情况。

    其实,这很好理解。

    你把枣树想象成后世中东的油田就可以了。

    当今天下,有四种货物,永远不愁销路。

    第一,当然是粮食。

    不管在什么时候,粮食总是能卖钱的。

    第二是布帛,哪怕直到现在,布帛也是汉室的硬通货和等价物之一。

    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都愿意收纳布帛,也认可布帛可以作为货币,参与商品经济流通。

    所以,现在,关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织户和织造作坊。

    第三,则是盐铁。

    盐铁贸易和利润,甚至就是现在汉室王朝的第二大财税收入来源。

    而第四,就是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枣……

    去年,依靠卖枣,上林苑上缴内库两百万钱!

    请注意,这是扣掉了墨苑的开支,也扣掉了上林苑里庞大的作坊群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开支后的净利润。

    虽然说,上林苑的收入来源很多元化。

    假田税和铸钱之利,加起来,足有数万万之多。

    但,其维持费用,也是无比庞大的。

    哪怕扣除掉生活在苑内的百姓以及水利设施的投入,单单是那数以十万计的少府工匠以及上林苑上上下下,数千名官吏、将卒,他们本身的花费,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刘彻即位五年来,上林苑年年亏损。

    年年都需要刘彻自掏腰包去补贴。

    但在去年,上林苑去破天荒的实现了盈利——虽然只有不过两百万!

    而这,要归功于现任的少府丞司马安,也就是汲黯的表兄。

    司马安在上林苑当了差不多四年苑监,头三年,他在上林苑除了听从刘彻的命令,进行各种工作外,就干了一件事情——种枣树!

    他将上林苑的荒山和沙地,统统种满了枣树。

    同时,从民间请来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来嫁接那些上林苑本来就有的枣树。

    结果就是,从去年开始,上林苑的枣树结果越来越多,一到,用的最多的就是:尚方做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甘泉饥食枣,浮游天下翱四海……

    一群被忽悠的列侯公卿,富商地主,天天吃枣。

    结果就是纷纷拉稀。

    但,这反而助长了贵族士大夫和富商地主们对枣的追捧。

    纷纷以为继续吃下去,自己就能辟谷了……

    另外,传统的经典和著作之中,尤其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里,枣的地位很高。

    左传说:桃弧棘矢,以除其灾。

    在春秋之时,桃木和枣树的荆棘,就被视为辟邪之物。

    方士术士神棍们,驱邪和驱鬼,就经常用桃木为弓,枣棘为矢。

    在普罗大众眼里,吃枣,不仅仅能与仙人靠拢——说不定就能成仙,还能辟邪。

    于是,枣在两汉,就具备了特殊的经济地位。

    以至于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故事。

    依然是司马相如的好基友王吉担当主演。

    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为了一株枣树,传说中能点石成金,排场阔气的王吉,竟然产生了妒忌!这妒忌情绪居然严重到了要休妻,以休妻为要挟,逼迫自己的邻居砍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假如穿越到西汉,想要发财,最佳途径,就是种枣树!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拥有一千株枣树的山林主,财富堪比‘千乘之家’。

    所以,刘彻在一年前,知道卖枣居然能卖出这么大一片天地后,就将种枣树,定为了上林苑的战略。

    直到今天,整个上林苑,拥有了挂果枣树近万株,幼苗数万株!

    加上鹿皮、牛羊的养殖和租赁。

    今天的上林苑,靠种树和养殖,岁入数万万!

    于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变成了现实!

    而今年的枣果收成,尤为重要。

    刘彻需要这样一笔可观的稳定收入,来充实自己的国库,来犒赏和激励军队。

    若没有这笔收入,刘彻很可能不得不增加上林苑的假田租税。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笔可以预期,同时非常稳定的收入。

    哪怕现在要策划一场规模空前,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战。

    刘彻也不用加税。

    打仗不加税,这在中国是很重要。

    假如,战争需要加税,那么,负担被加重的农民,就不会那么支持战争了。

    而倘若不需要加税?

    那普罗大众,对于战争的看法,当然是——支持!

    当然,也不是说,卖枣的收益,就能支撑一场如此规模的战争。

    实际上,上林苑今年的枣子,能卖个几千万钱,刘彻就要笑死了。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稳定的可靠的几千万收入,使得刘彻和汉家的国库,有底气,使劲的花钱!

    一年,几千万,十年就是几万万!

    而整个河套攻略,丞相和少府预估的总花费,也不过二十万万!

    这包括了大军的军饷、武器装备的损耗以及战后的赏赐。

    除了种枣之外,刘彻还发现了,此时,另外一个经济作物,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它的市场没有枣类这么大,但效益,却比枣高。

    这个东西就是香瓜子。

    诸侯王列侯最爱的零食。

    后世的出土墓葬里,香瓜子是列侯、诸侯王的陪葬零食里最多的。

    不过,这样的事情,让刘彻想着也有些搞笑。

    “吃枣药丸,吃瓜群众……啧啧啧……”刘彻微微笑着,走向前方。

    两千年后的讽刺挪掖之语,几人能知,在这个西元前的时代,是贵族士大夫们的日常呢?

    继续向前走着。

    没走多远,少府卿刘舍,就已经带着他的六丞恭候在走廊一侧了。

    “大军所需酱料与醋布,准备的怎么样了?”刘彻对着恭身跪在地上的刘舍问道。

    现在,高阙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高(潮)。

    每天,都有超过五万石的粮食和干草以及大量的武器装备,运抵了在长城之后的北地郡和陇右郡。

    而,新化方面,所有的鱼干、肉干,都被抽调。

    用着楼船舰队,运抵辽西的秦皇岛,然后通过驰道,运往云中郡。

    但,大军出动,不仅仅是粮草器械要做好保障。

    酱料和醋布这样的调味品,也需要保障供应不断。

    自秦以来,中**队,就是统一由中央政府,进行配给酱料和醋布。

    而且,酱料与醋布,在军队中的消费量非常大。

    大到什么程度?

    凡米两斛,给酱二斗。

    这是秦制!(睡虎地秦简记载)

    而在汉代,这样的酱料配给更加细化了。

    以羽林卫为例,一个士卒,每餐的标准供给是:米半斗、牛肉半斤、酱,四分之一升,鱼干二两,咸肉一块,给韭葱。

    而细柳营虽然没有羽林卫这么奢侈。

    但标准供餐,也是米半斗、肉、鱼以四两,酱,四分之一升……

    其他主力野战军团,标准都各有不同。

    但,米半斗和酱料四分之一升,却是铁律。

    米,很好理解,不吃饭,就没有力气。

    但酱料跟米同一等级,却能很形象的说明,大汉帝国的战车,离不开家乡的酱料的驱动。

    让士卒吃上好吃的放心的酱料。

    这是关乎军心和士气的大事!

    而酱料,特别是秦汉的酱料,种类繁多。

    但,基本都是以大豆为原料,佐以鱼、肉而成。

    视地方习俗和习惯,而口味清寡不一。

    所以,这种酱料的保质期,最长也就两三年。

    是以,汉军每次出征前,都会由少府统一制作各种酱料,以供给军队。

    这是大事!

    皇帝也要亲自关心和询问。

    这也是诸夏的传统了。

    早在商朝之时,君王就非常关心自己的军队的酱料供给了。

    周书就说:伊尹受命于汤,赐椣侧之酱。

    椣侧,是一种鱼制成的酱料。

    “回禀陛下,臣已经使使者,广下郡国,平贾诸般酱料!”刘舍跪下来说道:“至于关中籍士卒之酱,臣已经督促太官、汤官及内者、宦者诸司曹,日夜营做,保证大军之供给!”

    刘彻听了点点头。

    汉军的士卒,有许多都是来自天下郡国。

    这些地方的口味,与关中是不同的。

    少府派员去地方郡国,平贾购买当地的酱料,作为军需品,这是常态。

    而宫廷的宫女和宦官,投入到军需生产中,也不奇怪。

    自太宗开始,就是这样了。

    “九月之前,必须将酱料与醋布准备妥当,归仓入库!”刘彻吩咐道:“在此事上,少府不得有差池!”

    “诺!”刘舍与少府六丞都是深深一拜。

    他们知道,这个事情的轻重。

    办砸了,是要掉脑袋的!

    甚至要杀全家的!

    但同时,刘彻的话,也让他们知道,今年,汉匈大战是打不起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