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抗日之双星在线阅读 - 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这是怎么回事?秋山荣作开始狂暴了,今天真是没有看黄历,诸事诡异不顺不说,还连连丧失精兵猛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能够让小夜不二有余力来支援自己正在围攻的冒牌货?

    “进攻,不要停。”秋山也豁出去了,一面指挥枪法好的士兵狙击王帅可能所在的位置,一面又指挥其他士兵冲到何思永的面前来。

    此刻的王帅,正坐在二楼一处视野极好的房间里,身边躺满了身中芥子毒气的二鬼子,王帅一个人戴着防毒面具,手上拿着一挺美国最新研制的狙击步枪,坐在一个靠着窗户的沙发上。他先两枪干掉对何思永威胁最大的两人,之后便不再开枪射杀日本士兵,因为他知道他的敌人,是没有几个吃素的,如果被对方看到自己开枪时所引出来的枪火时候,那就是王帅本人的末日。所以王帅转而坐上他备用的轮椅,去大楼消息机关总室去消灭大楼之中的其他残敌。

    何思永刚刚从鬼门关里面出来不由得想起了刚刚加入军营时的场景,那会儿的他仅仅是因为和王帅等人相交甚欢,便被自己的同父的冷面大哥找到话柄。说他结交不良人士,有辱家门风气等等,正好家中除了jiejie之外没有人胆敢对长子提出质疑,于是自己没有少在父亲面前挨训;这时候王帅因为参军的事情向何思永的家人提出求援,何思永的冷面大哥当时更是来劲,以不悌兄弟情谊,胡乱攀比且居心不良来攻击王帅,矛头直指何思永本人。何思永的父亲知道家中的长子对这个私生的小儿子是什么样子的心境,于是便以何思永“整日胡闹,没大没小”等借口有让何思永走出家门,另立门户的意思。何思永一气之下,不顾jiejie的反对,自行参军,反正也是从王帅拒绝参军中找到的灵感,不禁参了军而且还是国际上整日在最危险的前线的特种兵小分队,由他的哥哥说情前往。

    何思永才刚刚加入特种兵的第二个星期,就被该死的美国佬送到阿富汗去送死,那场战斗真可以说是血rou横飞,惨烈程度已经大大超乎何思永的想象,更不是电视剧之中所能够展现的出来的,何思永在这次的战斗之中一个敌人也没有杀死,他害怕,最关键的是没有人再给他送汽水,没有人在他大汗淋漓的时候给他冲热水澡,没有人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肯想家里人偷偷塞过钱的邻居一般让他老老实实地痛揍一番,那时候他才感觉到家里人包括冷面大哥所对他的照顾。

    现在的何思永苦笑了一番,他一个健步上前,将王帅击杀的一名鬼子投弹士兵身上搜出了一套防弹衣以及一把冲锋枪外加冲锋枪弹夹三个。

    这时候,何思永身边泥土已经被打得四分五裂,此时的泥土比较湿润,子弹打中之后的泥土犹如冰雪消融一样被子弹剥离在何思永的身上。何思永将身躯趴在土地上,同时把冲锋枪慢慢地,不慌不忙地换膛、充弹。

    呵呵呵呵,以为这样的老战术就能够对付的了我吗?今天,我何思永就教教你们我何思永的战壕新战术。何思永吐出了自己最里面的泥土,冷冷一笑。

    ······

    “快!他逃不了多远,就在那个土丘之下!”

    几名日本士兵刚刚赶到何思永刚刚卧伏的土丘上,何思永却连人影儿都找不到,他们首先对长官秋山荣作报告道:“长官,敌人突然失去了踪迹。”

    秋山看着四周的地形,这个地方真是古怪,土质松软却粘稠,周围没有一处建筑物也没有一片树木杂草,地势此起彼伏曲折相连,但是过于浅显,因而秋山看得出来这只是只能够藏起一个人形迹的天然工事。

    “啊!”“轰隆!”两处地点几乎同时响起了惨叫声和手雷陷阱的爆炸声音。

    “跟我来。”秋山也是老于军事,他立刻从惊讶之中回过味道来,带领众人向惨叫声奔了过去。可是还没有走出两步,身边二十多米处,一个倒霉鬼不知碰触到了什么突然爆炸,这一声爆炸不知为何,竟然起了连锁反应,秋山身后十几处地方连续被触动了何思永早已准备好的诡雷。秋山在第一时间便早已经卧倒,可是他的属下就没有那么幸运的了,周围雷声轰鸣,与炸弹爆炸时候的光芒交相呼应,把本来已经日进黄昏的夕阳照射的犹如上午一样,尘土飞扬,其中夹杂着不少带血的肢体,往远看去就是红色的泥土云卷云舒一般,霎时间灿烂无比。

    等到秋山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整个特工小分队只剩下秋山以及没来得及跑进雷区的七名特工菜鸟了

    。

    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炸弹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秋山的脑海之中有了一丝极不寻常的感觉。此刻的秋山犹如惊弓之鸟,满头灰头土脸正在失神的望着周围。

    “不用再找了,那个中国人的炸弹是从一开始就埋好了的。秋山君,不应该是林秋兰先生。”

    这时候秋山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王帅推着轮椅来了,他避开了周围被炸得凹凸不平的土地,正缓慢地、微笑着地赶了过来。

    “松本,你这个叛徒。”秋山这个时候方才明白,只见到松本笑容可掬,帮着王帅推着轮椅,一步步的走到秋山荣作的面前。

    松本笑了笑,他看了秋山荣作一眼,然后对王帅正色敬礼道:“报告!军统中校张延生接受长官调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