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的脊梁在线阅读 - 第九十二章 闲谈

第九十二章 闲谈

    “小姐!小姐!”

    人还没到,楞子丫鬟小翠的脚步声便急促的响起,绣花鞋厚实的鞋底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啪啪”直响。

    李嫣然听着声音,眉头微微的皱了皱,握在手里的书不由得微微颤抖。

    小翠莽莽撞撞的进了小姐的闺房,看见小姐正在看出,也不管李嫣然的脸色微微有些异色,高兴道:“小姐,姑爷,姑爷是举人啦!姑爷是举人啦!”

    看着小翠兴高采烈的样子,李嫣然深锁的眉头这才展了开来,这妮子一惊一乍的要吓死人么?有时候她真想好好教训下这丫头,这性子跟在自己身边还好,要是以后去了婆家,那还不被婆婆给骂死?

    不过看着这丫头带来好消息的份上,李嫣然也就决定放到下次再说。不过,杨铭的封赏还是在她的预料之中,立了那么大功劳,嘿嘿!想着想着她就情不自禁的想要出去看看,也不知道那家伙现如今到底臭屁个什么样儿了呢!

    “小翠,你走前面,我走后面,咱们去瞧瞧老爷他们在干嘛!”想着想着李嫣然便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去中堂看看。

    “小姐,你...”楞子丫鬟惊呼出声,小姐和姑爷订了亲按理说如今是不能见面的,可是,可是小姐她。

    李嫣然拿起书就朝着楞子丫鬟头上招呼过去。

    “啪!”

    “小姐好痛!”楞子丫鬟捂着脑袋,为了不挨打只能朝前面走,一边走还一边放哨。

    两人偷偷摸摸的来到了中堂。

    “子乐今日可有诗作?”李栋梁最关心的还是这个,他这个人在外面就好一个面子,虽然心中尚且有几分才学只不过想要做出一首好诗无疑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杨铭有些不好意思,前不久剽.窃两首诗难道现在又来?

    李秀才此时也来了兴趣,一边品着茶水一边看向杨铭,就等着他献上诗作了!

    本来明朝以后的诗就不多,可谓是用一首就少一首,关键是如今当着老泰山的面是作还是不作?

    可是事已至此多说也是无益!

    谁叫他杨子乐如今风头正盛,添为洪城第一才子呢?

    脑袋里想了想,看向中院正好几颗柳树种于墙边,秋风吹起杨柳依依,虽不是盛夏却也有着另一种风景。

    思索良久杨铭才道:“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先皇玉座灵和殿,汗洒西风日又斜。”

    这是清代诗人顾炎武诗集中的一首《赋得秋柳》,此情此景用这首诗最恰当不过,只是最后一句乃是泪洒西风日又斜,这本事第一次正式的上门拜望,所以他便把这个泪字改成了汗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不过意境却是便了几分味道,不仅抒发心中的气短,也可以当作家中牢sao正是佳朋好友作对吟唱之诗。

    李秀才两父子,都乃是读书人,一个有着秀才出身,最不济的李栋梁也是童生,杨铭这诗一吟出两人俱都拍手叫好。

    这诗歌讲究的便是意境,正所谓意由心生,笔从脑神,一字一句都表达作者对实物又或者情感。

    “这首《赋得秋柳》字里行间算的上是一首佳作,只是子乐你如今正逢春风得意之时为何显得如此忧国忧民之态?”李秀才看样杨铭,他也不明白这女婿如今出身、身份、钱财都有了,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少年人便应该有少年人的心态,他却太过于多愁善感了。

    从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似乎对仕途并没有太大的好感,难不成他想就举人功名便打住然后一心磨练学问?

    而一旁的李栋梁却想不了这么许多,他看问题和老爹不一样,他希望的便只是一首好诗而已,如是换上自己的名头隔日在昔日的同窗面前,又或者是在佳人面前,那还不是倍儿有面子?

    对于老泰山的问话,杨铭显然卡壳了。

    尼玛!这可是顾炎武的诗好不好?

    自己哪里有过有名了?

    有人说当你撒了一个谎,便需要继续撒一百个谎言来弥补这个漏洞。

    杨铭如今就深深的感觉到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想了想,他只好道:“岳父有所不知,如今我朝上下危如累卵,江浙有倭寇入我大陆烧杀抢掠,境内如今又是灾祸不断,而且那西北塞外之地有女真一族更是磨刀霍霍,如今内忧外患那朝中滚滚诸公本该发奋图强,重整兵备,只是,....哎!”

    杨铭此言并非假话,其实李秀才也明白,这便是如今大明朝的弊端。

    可是这些问题并不是谁便能一时间能解决的了的,他叹了口气道:“难道贤胥便生出了这归隐之途?”

    “归隐?”杨铭苦笑一声,才道:“岳父难道觉得如今能归隐否?”

    李秀才摇了摇头,杨铭如今尚在少年,正当时博取前程之际,怎么会是归隐之时。

    “那便是了!”杨铭接口道:“小婿只不过有些失望罢了!发点儿牢sao而已!如果真要改革我等士绅之流却是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些问题不是我等能够解决的!即使是杨公,恐怕.....”

    “哦?贤胥为何说我等士绅乃是改革之阻力?”李秀才却是被杨铭这一句话说道了兴趣上,士绅乃是国之柱石,根基,正因为有着广大士绅的存在所以朝廷才会如此的稳如基石。

    这古代的政策便是政不下乡,比如县府便只有县尊一人,加上主薄、县丞又或者是六房等公人也不过几十号人罢了,可是古代的一县之地哪怕是下县比之后世的县也要大出将近一倍,这么广阔的地方想要政令通达、又或者收取赋税官府所依靠的便是乡绅,有了他们这些东西便你那个有条不絮的进行,否则即使你权柄通天也是寸步难行。

    杨铭作为后世人自然知道这士绅阶层的问题,只是如今他也是士绅的一份子,改革可不就是造自己的反么?不过既然是家庭闲谈他也不避讳。

    PS:最近2日没办法2更实在是太忙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