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先声夺人
PS:感谢书友“袁博仁”投的月票。 这下,在后面旗舰上观战指挥的郑成功,震惊了。 试射都有这种精准度,那一旦齐射,会是怎样恐怖的后果? 想到这,郑成功随即下令,舰队停止前进。 这是,怕了? 害得吴争在那边疑惑起来,难道郑成功有什么阴谋不成? 否则,三条中型船的损失,在郑成功眼中应该是不屑一顾才是。 郑成功确实是怕了,因为他见过红毛的远程火炮,只是郑成功一来没钱换,尽想着组建陆军了,二来是郑成功也觉得,在近海水战,有海岸陆地为后盾,没有必要去更换火炮。 这也难怪,真正数百年后,满清依旧在使用明制的岸炮,抵抗八国联军来自海上的进攻。 这是理念的缺失,吴争无非是占了后世人的观念优势。 但此时,郑成功还在犹豫,犹豫这轮炮击的精度,是不是偶然的。 郑成功在这时下了一道,他自认为是无缘正确的命令。 那就是以三十产条中型炮船为先锋,拉开船与船之间三倍距离,继续前行,对敌方的火力进行侦察,而主力不动。 这命令古怪吧? 至少令吴争感到非常古怪,这算怎么回事? 送死吗? 三十六条中型战船向前抵近,面对二百多艘战船的火炮炮口,这不是送死算什么? 吴争当然不会心慈手软,在敌船驶近至十五、六里左右时,一声令下,仅以半数主力舰进行了一轮齐射。 天晓得,那是怎么一种壮观的景象。 中型船舷板没有铁板遮护,舷板厚度才一寸略多些,这种强度,挨上一发主力舰炮炮弹,就得炸出一个大窟窿。 八百门舷炮的齐声怒吼,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十多里之外。 炮弹砸在海里激起的水柱,瞬间形成了一道道水墙,遮挡了南北双方的视野。 待水柱回落,海面上尚有七艘船在那转悠,而且不是无伤,而是冒着熊熊大火。 海面上顿时无比地安静。 吴争在惊叹,这个时代的黑火药前膛火炮都有这般威力,想想后世的巨炮,那该何等的壮观啊,不觉得心旷神怡起来。 可那边的郑成功在短暂的惊骇之后,瞬间意识到自己错了。 郑成功确实错了。 八里的射程差,对全速航行的战船而言,也就几分钟的距离。 不惜一切代价地接近,其实反而损失小。 王一林十一艘船应对郑彩的拼死突围,效果就已经非常明显。 越是拼死一搏,越有成功的可能。 因为真重演这种战术,吴争这边的各战船舷炮,很有可能二、三艘船同时指向一个目标。 这样一来,那目标确实是死得不能再死了,但这可以掩护己方别的船再往前冲。 而火炮装填毕竟是需要时间的。 但郑成功无端地来了这么一轮火力侦察。 战场态势较之前何不同了吗? 并无不同,距离依旧在,无非造成了三十多艘船的损失。 最主要的是,郑成功醒悟到,自己犯下了大错,那就是这一幕极大地打击了己方的士气。 不仅是海战,陆战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