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天变(7)
大殷国,都城朝歌,望月楼。 “剩下的收回去明天早上再吃,别浪费了。”子悠说着将桌子上的一碗燕窝推给了武乙,这燕窝产自南方楚国,每当新春燕子筑巢时方才收集起来,十分珍惜。子悠平时极爱食用,但今天他却没什么胃口,到现在也只吃了半碗。 武乙端着碗筷走了出去。 望月楼下朝歌的夜晚一片宁静,忙活了一天的小贩们都纷纷收齐了摊子准备回家。街上的百姓也稀稀拉拉,只有对面那座楼还有些热闹。 在望月楼的对面是一座青楼,名叫闻歌馆,在整个朝歌城都很出名,那青楼歌舞升平,无论是歇脚的杂工还是满腹诗书的文人墨客都汇集于此。 青楼是中原人的带来的东西,不,不仅仅是青楼,整个朝歌都变得越来越像一座中原的城市,她虽然地处东海之滨,远离华夏各国的主干道,近几年已经变得越发萧条,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她一步步将自己的模样改变成中原的样式。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殷国的子民也开始读周国先民的书籍,并兴致冲冲地去洛阳参加文楼的考试,那些考中甲乙等的学子很少有再回到殷国的,他们大多都留在了富饶美丽的中原,因为那里才是书中“圣贤”们曾居住过的地方。 就连殷国普通的百姓也开始开垦这块多丘陵山脉并不富饶的土地,转而当起了农民。固定的土地房产和充足的食物让他们不愿再去面对波涛汹涌的东海。 朝歌城的港口曾是这座城市的奇景,每天都有数百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港口进进出出,东海的商品,升日之地的商品,甚至是南洋的商品都汇聚于此,商人们拿着货物,赶着马车,勇敢地前往世界各地,在那里寻找财富和梦想。 那时的朝歌,是天下的中心,鳞次栉比的楼宇绵延千里,高大的楼船行驶在东海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内服还是外服,都使用着商国人制造的文字,直到如今都是如此。 当大商帝国分崩离析之后,那些中原的人们将做买卖的人称之为商人,这也许是世人对曾经那个伟大的国度唯一的纪念方式了吧。 曾经毁灭商国的周人,在大商的废土上分封了无数王国,商国的遗民被分到了殷山以东临近大海的一片土地,名字也从商改成了殷。 但后来周人却失去了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在各国经历无数次兼并战争之后,形成了现在华夏九国的雏形,殷国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各国都打累了,于是签订了盟约,以习周礼者为华夏,其余皆为蛮夷,尊大周国皇帝为盟主,共同抵御蛮夷。 每次想到盟约的内容,子悠便想笑。那群中原人用着商国人曾经使用的文字,学习商国人穿衣的方式,将自己定义成了文明人,而曾经创造这些文明的人却拥护着那群中原人,以华夏自居。 现在的殷人们对夫子的语论了然于心,却没几个人还记得祖先的祭祀之法,也不知这到底是可悲还是惘然。 “已经收好了,你可还想喝点凉茶?”武乙不知何时又走进了子悠的房间。 看武乙的面相,是个二十中旬的青年模样,整张脸都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但他那双眼睛却没有散发出二十来岁青年人该有的朝气,反而显得很平静,甚至有些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