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石头记真相大揭秘在线阅读 - 第十一章 【黛玉篇】上吊自杀的真相分析

第十一章 【黛玉篇】上吊自杀的真相分析

    2.2.3判词里的“结局”

    关于主角人物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从判词和那幅画上去找答案。那林黛玉的结局,自然也能从她的判词和那幅画里寻找端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前句说宝钗,后句说黛玉);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者说黛玉,后者说宝钗)。

    【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根据这个判词、配图,那薛宝钗最后是被埋在雪地里,林黛玉就是挂在树林中。这个“挂”当然是“自挂东南枝”的“挂”,是暗指她在林中上吊自杀!

    这太触目惊心了,神仙一样的林meimei怎么选择这么个死法,善良的红迷断然不敢相信,还不如相信刘老师的“投湖说”,起码那样死,死得唯美。上吊自杀?这太惊悚了,这太惨烈了。不过想想明亡时的惨烈,想想崇祯皇帝的上吊殉国,想想红楼梦多次暗示的“血泪”……如果结局不惨烈,又怎能让贾宝玉是“滴不完的相思血泪抛红豆”?又怎能让作者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那上吊自杀是不是林黛玉之死的真相?

    -

    2.2.4吴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有人说,你不是说不拿癸酉本里的文字当证据吗?为什么要扯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对林黛玉的结局有多种猜测,那多一种不多,为何不可以看看吴本里是怎么写的?

    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吴本里“黛玉之死”可谓惊天动地、令人痛彻心扉,而且与二百年来人们的种种猜测都大不相同,剧情反转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黛玉之死”发生在吴本(癸酉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这一回大体说的是贾府已经被贾蓉贾蔷带领的“戎羌”势力所包围,但有小红(林红玉)组织抗敌,贾蓉他们一时打不进来,于是让潘又安和司棋夫妻潜进园子里,说服鸳鸯,一起跟着他们干。鸳鸯按照他们的意思,污蔑小红是贾蓉的内jian(谮语,就是谗言、诽谤的意思),林黛玉中了反间计,让家丁将小红活活打死。结果贾蓉贾蔷的势力和贾环赵姨娘的势力,趁势攻进园子。特别是贾环的狗头军师钱槐点名要抓林黛玉。林黛玉想着清白身子不能被这些人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心里已经有了死意。刚好又吃了贾菖贾菱配的虎狼药,生不如死,于是撒谎支开紫鹃她们,一人跑到一片树林,吊死在老槐树下。试摘几段文字:

    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钱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念,却是众心又何忍。

    无奈卿意实难挽,唯见树影落满身。

    【注:很多人认为这首诗的水准不怎么样,进而断定癸酉本是伪本。其实这首诗被吴本藏家改写过,至于吴本里这首诗是什么样的,至今还不得而知,所以也大可不必纠结这首诗。】

    黛玉靠在一棵柳树上喘了口气,不禁仰天悲望,想道: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不觉灵机一动,从袖子里掏出两个旧帕来,乃当年宝玉病时赠与他的,又想:日日当着人面拿它擦泪,人人都知是我之物,且上面还有字迹,下人会看的出来。寻了个柳树洞,放在里头。仰首见上面枝繁叶茂,可以挡的些风雨,莫淋坏了帕子,倘若有人见了,俯首即拾。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

    忽然听见阵阵音乐之声,只见一群仙女抱着各种乐器奏乐跟从着一女飞来,心中正自恍惚,仔细一瞧,竟是秦氏飘飘荡荡而来,对他作个揖道:“我等奉警幻仙姑之命来接绛珠妹子回太虚幻境。”黛玉愕然道:“此话怎讲?”可卿道:“我本警幻之妹可卿是也,因妹子生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欲酬报他甘露之惠,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今已还尽,故请妹子到太虚幻境司掌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几处,妹子快随我前去销号。”黛玉听了,恍然大悟,道:“谢谢jiejie指点,不然妹子一生不得明白。”可卿携了其手,飘飘荡荡飞往仙界去了。

    结合判词、伏笔以及故事走向,吴本里黛玉最后的故事是完全令人信服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点评下。

    -

    2.2.5对吴本里“黛玉之死”的分析

    很多善良的读者无法接受林meimei这样的结局,尤其无法接受‘首席大丫鬟’鸳鸯竟然是个泄密者这样的剧情大反转。同时藏家何莉莉对这段那首诗有擅自改动,更增加此为伪作的口实。

    但如果抛开这些,仔细看这短短几百字,会惊奇地发现,竟然完全照应了前面诸多伏笔。

    (1)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倒过来是林黛玉,意思是林黛玉在林中上吊,用的是绳子,并非玉带。这话是形容林黛玉上吊后,衣袂翩飞、玉带飘飘的情景。

    (2)贾菖贾菱暗中下毒——在第六回,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侧:为后菖菱伏脉。〗甲戌本里这个侧批提示读者,后面有贾菖贾菱配药的重大情节。

    (3)冷月葬花魂——前面黛玉葬花,我们知道时间是三月中浣,也就是刚过了三月十五后几天,天气很冷,当然可以叫“冷月”。而林黛玉是死于哪一天呢?吴本没有明写,但写到了几天前,就是鸳鸯被司棋说服去使“反间计”的那个晚上,鸳鸯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也就是林黛玉死的日子跟她葬花的日子很可能一样,都是三月十几日(三月十五日后)。当然是“冷月”。死后一缕诗魂被秦可卿带走了,自然是“冷月葬花魂”(也有本子写作“冷月葬诗魂”,“花魂”显然更合理)。

    林黛玉究竟死于哪一天?我大胆推测,是三月十九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4)紫鹃啼血——黛玉死了,紫鹃自然不会苟活,高鹗的续本和87版电视剧的设计都不合理。在吴本里,紫鹃发现黛玉上吊身亡,将黛玉放下之后,紫鹃自己也疯疯癫癫了,一路走一路喊:“姑娘,回去吧”,声音凄楚悲凉,喊得乌鹊惊飞、叫人毛骨悚然。最后吐了一路的血而亡。

    紫鹃之死,真正印证了她的名字——杜鹃啼血,杜鹃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白骨如山忘姓氏——善良的读者不愿相信贾府后来白骨如山,林黛玉临死前看到的情景,便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又担心“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白骨如山忘姓氏),所以才丢下两块旧手帕。这两块旧帕子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四回,看似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故事小插曲,却没想到在吴本里,旧帕子是很重要的信物,这个小插曲其实是大伏笔。吴本里林黛玉临死时,将旧帕子藏于身边的柳树洞,就是让贾宝玉以后能找到自己。后来贾宝玉正是根据这两块旧手帕才找到了林黛玉的一堆白骨。

    (6)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甲戌本批语就说这句话是揭示了“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在吴本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好几个月后,才偷偷来到贾府,却在槐树下看到了林黛玉的白骨,他和薛宝钗将白骨安葬。也因为这宝玉对宝钗心生好感,终究抵不过宝钗肌肤的诱惑,在红灯帐里同房了,这就是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是说宝玉刚埋了黛玉的白骨(送死),就迎了新人(迎新),突然恩爱,突然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