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逍遥江山在线阅读 - 881.1120章:最好的交代

881.1120章:最好的交代

    在治理会通河的同时,金纯与工部侍郎徐亨、蒋廷瓒又疏浚黄河故道,使这里的人民免遭洪灾的侵害。【】: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在治理两河过程中,金纯奔波于工地南北各段,风餐露宿,既对朝廷负责,又为百姓着想。会通河浚通,不仅使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此,金纯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信任和重用,同时,也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崇敬。永乐十四年,金纯被提任礼部左侍郎,时隔两月,又晋升为礼部尚书。山东、河南人民为了感谢和纪念金纯,在开封府禹庙禹王庙中设置金纯配亭,进行祭祀,山东汶上县人民专门建祠,祭祀宋礼和金纯。此事在大明一朝影响极大,金纯也被认为是大明朝最有能力的干吏之意。

    他倒也不负这个名头,从永乐十九年,明朝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成祖朱棣为了安定民心,稳定局势,查处贪官污吏,选派二十六名官员,分赴全国各地进行巡察,以慰问军民,查处不法官吏。金纯与给事中葛绍祖奉命巡抚四川。在四川,他们深入百姓中,微服私访,考核审查官吏,惩办贪官污吏,使蜀川得以安定。

    在成祖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中,金纯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为民除害,使民安乐。以他那忠厚、和平、老成的品性,超然出众的才华、气魄,清正廉洁的吏风及功勋卓著的政绩,博得了成祖朱棣的高度信任,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崇。尽管如此,金纯毫不居功自傲,也不愿享受特权。朱棣在位时,曾多次要封赠金纯子孙官爵,而金纯对皇上的”荫恩之意”,一直”坚持不受”,他不愿子孙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享受高官厚禄和特权。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亲率兵将征讨犯敌阿鲁台明东部蒙古首领,班师回京途中,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病逝。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即皇帝位仁宗,改年号”洪熙”。先调任金纯为工部尚书,后又改任金纯为刑部尚书。在金纯任刑部尚书期间,他严格执法,认真、公正地掌管刑狱事务,”务宽大以教育为主,慎刑罚以重民命。”同时,严格要求下属官吏,严禁贪赃枉法,不准妄行拷打罪犯,因而在他任职期间,狱中没有一个瘐死因饥寒或疾病而死者。

    因金纯政绩卓著,仁宗朱高炽加封金纯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同时御制封诰六道:金纯祖父金成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

    金纯祖母张氏为夫人;

    金纯父亲金文炳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

    金纯母亲丁氏为夫人;

    金纯已故妻室王氏为夫人;

    金纯继室郑氏为夫人。在朝中威望极好,朱瞻基没想到对汉王谋反一事,竟是他第一个跳出来,不由得惊喜不已,依着他的声望,加上刑部尚书这个头衔,对汉王谋反一事上如何处理是大大的有利。

    心头虽欢喜,但面上并没有立即表露出来,看了一眼金纯道:“国家待宗藩具有祖训,朕宗社,大逆不道,宜正国典,以为乱臣贼子之戒,朕不敢有违,朕已命工部专门在西安门内建造一馆室,用以囚禁朱高煦父子妻女。此事就不必再议了“

    “皇上,此时万万不可啊,叛逆之人不分首从,皆得处极刑,才是对祖宗,对天下百姓最好的交代,微臣身为刑部尚书,若对此等谋反之事,不加以追究,如何想天下人交代”金纯大声道。

    “金大人言之有理,我大理寺卿也有此意”身旁的大理寺卿官员纷纷附和。

    都察院也不甘落后,纷纷上奏。

    其他被拉来的文武官儿,也是察言观色的主儿,早已看出皇上有些心动,这时可是抢功劳的时候,那会错过,纷纷上奏附合。

    “诸位爱卿言之有理,但汉王毕竟是皇室宗亲,此事多是为府上官员所蛊惑,方才犯下了弥天大错,朕已决定囚禁,此事就不必再提了不过此事除汉王外,其府上官员王斌、韦达、朱恒等人须得好好审讯,等有了结果朕再商议如何“

    众官儿见皇帝如此说,也不好多言,只好领命而去,不过此事不过三日,刑部就审出了王府大小官儿一干罪行,朱瞻基大怒之下,下令作为朱高煦“逆党”的青州中护卫指挥王斌、乐安知州朱恒、乐安千户所千户盛坚,汉王府典仗侯海、长史钱巽、教授钱常、群牧所百户井盛等六十余人一并处决,只有汉王府长史李默以曾经“谏诤”而免死,被判流放口外。

    翌日,九月初十,又处决了同样被指为朱高煦“逆党”的山东都指挥使靳荣及其儿子靳义等。此后,因被卷入此案被杀的还有天津卫镇守都督佥事孙胜、青州左卫指挥史诚、河间卫镇抚温英、德州卫指挥郑兴、镇抚刘志等六百四十余人。连在锦衣卫大狱中被拷问至死的山西都指挥张杰、杨云也被“戮其尸”。

    其他因“知而故纵与藏匿叛人”被免死罪发配至边军者一千五百余人,被流放至边境为民者七百二十七人,群臣称赞大快人心。

    处置了众官儿后,朱瞻基对此番亲征乐安州的人员按官阶大发赏钱:公三千贯、侯二千五百贯、伯二千贯;都督一千贯、都指挥五百贯、指挥四百贯、千户镇抚三百贯、百户所镇抚二百贯、总小旗将军一百五十贯、军士校尉力士各一百贯。文职官六品以上如武职例,七品八品一百五十贯,九品以下一百贯。

    厨役五十贯。病故溺死官军加半倍给其家人。接着又在九月十二“赐随征乐安州还京文武官太师英国公张辅等六千八百五十人宴于奉天门。加赐扈从文武官军旗校人等彩币绢布:公,彩币六表里;侯、伯五表里;都督、尚书四表里;都指挥及文职三品、四品一表里;指挥,绢二;文职五品以下及千百户、镇抚将军、力士校尉旗军绢一;厨役绵布各一”。

    九月二十一,又命法司及锦衣卫,将所缉捕的乐安州“同逆”亲属分赏给功臣及三品以上的文臣家中做奴婢,此法命令下达,满朝文武欢庆,高呼皇帝英明。

    朱瞻基处事风颇有几分永乐皇帝的手段,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在第二仰还将原来在乐安附近的军队进行了调防,将青州中护卫分拆到辽东各卫,将原乐安千户所调去了甘肃,算是彻底摧毁了汉王最后一点念想。

    两日后,在百忙之中,朱瞻基亲自御制东征记,以示群臣,凡朱高煦之罪,已经朝廷不得已用兵的缘故,均详细写入书中,就此昭告堂下,汉王威胁既除,让朱瞻基不免想到了另一个叔叔,可杨士奇的的进言,不再提及进攻彰德赵王的事情。

    然而,此事不知怎么被言官、都察院知晓,第二日早朝时候,喋喋不休,请求尽削赵护卫,且请拘赵王京师,朱瞻基有了杨士奇的进言,也不好说什么,早朝就此作罢,待群臣散尽了,唯独召见杨士奇。

    待杨士奇落了座,朱瞻基倒也不客套,立即问道:“杨爱卿,你看今日一早,谈论赵王之事的官员越来越多了,怎麼办”

    杨士奇对答道:“现在的宗室中,只有赵王是最亲的,应当考虑保全他,不要在被群臣所言迷惑。”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朕也是这样想的,皇考对赵王最友爱,现在我也只有这一个叔叔,怎麼会不爱。应当思考保全之策。”

    杨士奇道:“此乃皇帝英明之举“

    第二日,朱瞻基将群臣上奏的奏摺,派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左都御史刘观拿著向赵王示出,使其自处。杨士奇说:“如果皇上能够玺书亲谕一封更好。”

    朱瞻基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法子,立即派遣袁容去了,袁容等人抵达后,赵王大喜说:“我有救了。”於是呈上护卫,且上表感谢隆恩,至此言官不论此事。

    连续下了几天雨,居家带儿子的同时,看了几天人间喜剧,难得今天天气好了些,带儿子外出溜达时候,随手买了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这本书,高中那会儿听过,大学那会儿在图书馆里看过,当时无论是阅历,还是知识面,都远远达不到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完的感觉,只觉得这本书很好,至于哪里好,却是说不上来,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吃惯了中餐的人,突然去吃了一回西餐,吃完后,到底有多少吃,其实自己并不知道的,我当时就是这个感觉,如今将近而立之年的年纪,无论是眼界,还是阅历自不是当年可比,重新再看,方才觉的真的好。

    整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王国维先生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末词流迂缓yin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看完最欣赏他所构造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意: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表达出了一种孤寂和思念的心情。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意:思念心爱的人,吃不下饭,结果饿瘦了,衣服越来越显宽,人也越来越憔悴,但是心中没有悔意。表达出了一种深深的不悔思念之情。力追寻。”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原意:在人群中寻找了他很多次,突然回头,发现自己要找的人就在那暗淡的灯火那。表达出一种苦苦追寻,在转身不经意发现他的所在的欣喜与豁然。

    此境,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这里说的词的境界,但细细品味,却又不仅仅是词的境界,有个高僧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说到底就是境界的不同,境界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