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本相以为不妥
次日,天气变得晴朗了起来,大清早的阳光甚为刺眼。 蔡邕迎着晨光,伸了一个懒腰。 郭泰站在他的旁边,同样面朝东方,感受着和煦的光芒,沉闷的心情随之变得亮堂起来。 两人在院子里闲聊了几句,随后一起吃过早餐,接着乘坐同一辆四轮马车,向办公署赶去。 堂部尚书与相台副相同为正三品,故而郭泰所用的马车规格仅次于三公级别。 因为是四轮马车,所以车厢的空间足够大,可以坐下五六个人。 蔡邕与郭泰面对面而坐,途中蔡邕两次直视郭泰,却都欲言又止。 他心中明白,这个问题若是说出口的话,肯定会显得唐突,甚至会被当成冒犯。 可如果不弄明白的话,他肯定又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很长一段时间。 如此被问题困扰的状态,将影响他的工作效率。 蔡邕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问题必须找到其缘由,否则难以割舍放下。 算起来,他也是性情中人。 当蔡邕第三次直视郭泰时,恰好与其四目相对。 郭泰与蔡邕认识的挺早,他估计蔡邕是想搞清楚“郭家主仆同桌而食”的缘由。 为了不让蔡邕为难,他决定主动把这个问题挑出来讲。 “蔡侍郎,你觉得家仆与家奴有何区别?” 郭、蔡两人乃是教部同僚,又是从属关系,行政职务级别也是一高一低。 郭泰提出的这个问题,既包含教育方面的意识形态,又涵盖了士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 尽管郭泰的思想偏向于道家,但他仍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并不妨碍与同是儒生的蔡邕探讨学术与思想上的问题。 “大王推行编户齐民政策之后,许多原奴、仆得到释放,成为了编户民。之后,新的家奴多由归化蛮夷充之,虽如牛马,却有人之生存权,不可轻易掠夺其性命,更不可随意虐待殴打,否则属于违法。” 蔡邕阐述了他对于奴与仆看法和认识。 郭泰点头道:“你所言极是!大王圣明,以蛮夷填充华夏,壮大滋养华夏。明令要求,家仆需以雇工之形式,家奴允许买卖,蓄养,但要缴纳蓄奴税、雇工税。主视仆如手足,则仆视主如腹心,主视仆如土芥,则仆视主如寇仇,故主仆如君臣。待家仆如手足,便可使之视主人如腹心,此即为教化!” 蔡邕认可郭泰说的这个道理,待家仆以善,可以起到教化家仆的作用。 而且,郭泰更是将主仆关系与君臣关系进行类别,若是主人都虐待家仆,不把家仆当成人,便是道德教化的失败。 教部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教化育人。 郭泰以身作则,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谁要是敢拿“君臣有别”、“主仆规矩”来说事,讽刺或挖苦郭泰家里没有规矩,主不主,仆不仆,等于是变相的赞成主人虐待仆人,依照“主仆如君臣”的逻辑,那就是赞成君主虐待臣子了。 当刘曜在楚王国境内推行编户齐民政策之后,随即又颁布了汉化令,确定新的户籍制度,将国人户籍划分为贱民籍、平民籍、公民籍三个种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