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察举也要官考
陈寔提出的变异版察举制,其厉害之处,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将察举制之中的举荐权交给专门的官员负责,从而可以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并按照朝廷需求,定期从人才库之中选拔优异者。 第二个,这个制度一旦推出,将会树立起朝廷威信,此消彼长之下,地方名士品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 第三个,品评报告之中的家世与德行是重要指标,皆对世家大族有利,且有名望的中正官多数出于世家大族,自然偏向于世家大族的利益。 第四个,这制度还可以对原先在朝为官者进行重新的评级,完全可以把之前的官员筛一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优进入即将成立的新朝廷。 第五个,因为这可以解决眼下新朝廷用人难的局面,刘曜基本上不会拒绝! 在陈寔看来,让刘曜接受这个制度,才能体现这制度的价值。 针对陈寔所奏的变异版察举制,刘曜要求人才被中正官评级之后,必须与走科考制做官的士人一起参加朝廷举办的考核——官考。 凡通过考核者,察举制出来的人授予贤士证书,科考制出来的人授予进士证书,等于有了做官的资格。 经过忠义学府的十年布局,寒门士人的数量增加非常迅猛,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可能垄断做官权了。 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刘曜等于把察举制与科考制糅合成了科举制。 只要举办几次官考,便可增加寒门在官僚阶层之中的数量,实现刘曜稀释世家大族对臣权的控制。 至于乡里三老推举的青年才俊,刘曜在人数和时间上进行了要求,即每年一次,三老只能推举两人,且有一人必须有过从军经历。 被三老推举出来的两人,还要组织乡里百姓,再推举三人。 这五人一起前往县里,接受县里吏部下属机构的衡量,其中符合要求的人,会被授予良士证书,成为士人,拥有做官资格,再往后就等着县里征辟即可。 刘曜要求,无论是良士、贤士、进士,在正式就职之前,必须先参加县里组织的预备干部培训,而后就职的也只能是副职,待一年后的表现优良,方可转正! 针对刘曜提出的要求,众臣工自然是表示赞成。 就这样,刘曜与麾下众臣工在选官方面达成了一致。 最终确定以竞选制选拔乡级及以下官员,以科考制、察举制选拔县级及以下官员。 至于接下来新朝廷的京官和各郡级官员,当然是刘曜说了算! 选官制度告一段落后,刘曜便拿出郭泰上奏的教育制度草案,在上与众臣进行一番商议。 六年义务教育是确保士人增长率的基础,谁反对谁就是不想让刘曜赢得三年之约,阻碍刘曜登帝位,众臣工没理由反对。 于是乎,未来彻底挖空世家根基的义务教育制度与“官考制”便这样毫无阻碍的通过了! “各地政事急需处理,朝廷官制又刚刚草建,县级及以下官员的选拔、任免乃是首要之事!众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啊?” 刘曜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刚出口,大之中的众臣工瞬间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一个个紧张的不得了。 就连杨赐、郭禧、李咸等上了年纪的老家伙们,也难以压制内心的激动与期待,纷纷翘首以盼,希望可以被刘曜点名。 有刘曜亲自坐镇中枢,楚王庭的中央官员想在长安城干点什么事,必须要掂量掂量。 然而,离开长安,远离中枢的地方上,按照刘曜提出的地方官制来看,郡守、县令等地方首脑人物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试想一下,假如有十个县令皆为杨赐所选拔,那对于这些县令而言,杨赐与他们便有了一份香火。 以后杨家子弟若想通过察举制从地方上进入官僚阶层,即便才能不足以担当大任,但弄个一官半职应该是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