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华佗之志
半个时辰后,同福客栈一包间内。 刘曜、华佗、刘彪各坐在一张案几之后,案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以及酒器等物。 门外走廊上,站着刘曜的两个随从,一远一近守卫着屋内三人。 至于之前拱卫华佗的两个衙役,此时并不在客栈里面。 这个时代的客栈仅仅提供住宿和一般的食物,并不提供酒水,他们喝的酒都是从酒馆购买带到客栈的。 在原历史上,酒楼是汉代以后才形成的。 汉代城池中有旗亭、市楼,最初是市井官署所在地,并置于市的中央。 在这时,市楼还不是饮酒的场所,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成人们可以登临酤饮的场所。 至于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吃的东西就那几样,二是长幼尊卑,以此体现秩序和规矩。 而合餐制,那是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的,饮食文化的商业化促使人们慢慢从分餐走向了合餐。 吃饭聊天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酒过三巡之后,三人相互之间熟悉了不少,不在像之前那么拘束。 刘曜吸收了原身体主人刘表的灵魂,掌握了对方的记忆,自然应付得了当下的社交礼节。 说话之间的遣词造句,也甚是小心谨慎,生怕露出马脚。 至于他们聊到各自姓名的来历渊源时,刘曜特别强调,他之所以决定弃原名“表”而改名“曜”,是因为醉酒醒来后,自己花了三天时间思考过去的人生。 他觉得过去活的太狭隘,总计较个人得失,现在改名“曜”,希望以后可以像照耀大地的阳光一样无私,提醒自己多为旁人着想。 “刘兄这算是立了大志向啊!可喜可贺!”华佗由衷的祝贺道。 刘彪松了口气,他刚才还以为刘曜头脑混乱,记错了姓名,现在得知刘曜改名的原因后,才放下心来。 在秦汉时期,士人改名算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没经过其父母或老师的同意而私自做主,难免与礼不合,遭人非议。 刘彪就是这么认为,他总觉得自己的堂兄叫“刘表”挺好的,改成“刘曜”之后似乎有些别扭。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阿翁希望我将来身体强壮一些,便取名‘彪’,但又不希望我未来鲁莽,故取字景玉。”刘彪略带尴尬的说道。 华佗抚掌道:“景玉兄弟这字取的好!” 刘曜接着话头问道:“元化为何取名‘佗’呢?” “佗者,托也!祖父希望我未来可以多承担一些,取厚德载物之意。”华佗解释道。 刘曜赞许道:“古先贤曾言‘医者,易也!’想必元化的祖父大人也是位易学大家吧?” 华佗闻言,心中不由得对刘曜高看了几眼,他虽然不知道是哪位先贤说了“医者,易也”这句话,但刘曜能说出来,至少对医与易理有所了解。 “不错,刘兄果然聪明!我华家祖辈行医,以《内经》、《易经》为从医之基,更有‘不得两经之要,不得习医’的祖训!” 华佗提到自己家的祖训,脸上满是得意。 刘曜点点头表示认同,随即又问道:“元化志向为何?” 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大龄少年人,但放在东汉,他们便算是热血青年,正是最喜欢议论志向的年龄段! 当然,真正有城府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在他不认同的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志向。 华佗认可了刘曜,自然不会拒绝回答对方的问题。